陳海味,女,1966年7月24日出生,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澳溪村村民。
陳海味沒上過一天學,甚至不會說普通話。這個在山村生活了一輩子的農村婦女不會說什么大道理,她一邊給“大伯”高永樂拍衣服上的灰塵,一邊解釋不把“大伯”送到福利院的理由: 一家人一起吃飯那么久了,要是少了一個人,感覺很怪。
陳海味口中的“大伯”高永樂,其實是婆婆高錦華的養子。他全身癱瘓近50年,高錦華去世后,這個接力棒交到媳婦陳海味手中已經13年。
邊照顧“大伯”邊開店
高永樂的確切身世是個謎。陳海味的丈夫郭朝陽只知道在他出生前,“哥哥”就已經生活在家里,“他是孤兒,一歲多就被我媽帶回家了。”
高錦華給孩子取名“永樂”,但事與愿違,高永樂11歲那年,一場高燒后不僅成了啞巴,還落下了全身癱瘓。從此,高永樂完全喪失自理能力,吃喝拉撒由高錦華一手包辦。
“我嫁過來前就知道他,但沒近距離接觸過,沒想過情況會這么糟。”陳海味剛嫁進郭家時,見婆婆事無巨細連“大伯”的大小便都要管,在心中暗暗吃了一驚。但高永樂帶給她的震撼教育遠不僅如此。有一次高錦華生病臥床,陳海味第一次給“大伯”喂飯,結果就一連好幾天惡心得吃不下飯,“他的嘴唇萎縮,一口牙又爛得差不多了,那個畫面太可怕了。”
陳海味的角色很快從“幫手”轉換成了“貼身保姆”。1998年,高錦華病重臨終前,把高永樂親自托付給了兒子郭朝陽和媳婦陳海味。以后13年,為了照顧高永樂,陳海味一年到頭幾乎沒法出門,只能帶著高永樂在家門口開起小賣部。收入好時,一個月能賺300多元補貼家用。
一家人默契十足
雖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高永樂和弟弟、弟媳之間卻有著絕對的默契。平時高永樂有什么“指示”,稍微努努嘴,陳海味就心知肚明。
高永樂的頭發和胡子一直由陳海味一手包辦整理,因為他不讓家人之外的任何人觸碰;陳海味發高燒臥床不起,高永樂會急得掉眼淚。
陳海味反復強調,家在高永樂的心里也很重要。“有一次小賣部里來了賊,我又在里屋。他就不停晃動身體,拼命讓輪椅撞上鐵門發出聲音,把我叫出來。多虧了他,店里沒什么大損失。”
“我們對他好,他都記在心里,只差不能說話。”一次村里發生地震,見陳海味毫無知覺仍在屋內,坐在屋外的高永樂同樣用撞大門的方式把陳海味叫出門,“那次地震還是比較厲害的,我出來才發現,村里好多人都已經跑到了屋外的空地上。”
村民都敬重郭家人
郭朝陽說,只要他們有飯吃,就絕不差大哥這一口。不過,高永樂的飲食還是有特殊要求的,“他牙不好,吃面線糊這些易消化的東西比較好,還得搗爛些。”郭朝陽當過司機,現在種地,收入一直很少。女兒在外地讀醫科大學,全靠親戚接濟。不過,對于高永樂這個“包袱”,女兒不僅沒有怨言,還常常幫著母親一起照顧伯伯。
在其他村民眼里,“抱團取暖”的郭家人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染力。鄰居郭先生說,有時看到他們一家人和睦的樣子,村里的一些調皮孩子都不再對家里的長輩大呼小叫。隔三差五就有村民來看望高永樂,臨走前還要塞幾百元錢給陳海味,她推都推不掉,“他們說錢不多,但真的很同情我們。”
高永樂已經61歲,長期癱瘓讓他的肌肉有些萎縮。陳海味說,他們不能給高永樂奢華的生活,但會一直陪伴他左右,不離不棄。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