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祥瓊志愿服務事跡?
黃祥瓊,女,1952年3月出生,漢族,南平市延平區人,武夷學院圖書館職工,從1990-1992年連續三年獲得學校先進工作者,2004年2月退休后到延平區福利院特教班任特教志愿者至今,她關愛社會,奉獻他人,提升自我,為特教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事跡在中央和省級以上20多家媒體刊發,2011年6月當選為第三屆“碧城杯”感動閩北十大人物。
2004年2月,剛退休不久的黃祥瓊聽說美國浩德組織國際兒童服務中心在延平區辦特教班的消息。當聽說特教班的老師特別難找時,她萌發了試一試的想法,志愿前往,樂善好施,默默奉獻。他執教的教學班學生年齡最小的10歲,最大的已有23歲,個體差異很大。大家都沒有上過一天的學,吃飯、穿衣、上廁所、睡覺這樣看似平常的事,對他們來說卻顯得異常艱難。為了解決孩子們“學什么”、“怎么學”問題,在教學中,她自制教材和教具,嘗試教孩子們識字,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這群孩子智力低,自控力也差,課堂上,每過四五分鐘就得整頓紀律。即使一些再簡單不過的動作,都要重復十幾遍,甚至上百遍。她通過這種“小步子,多循環”的教學方式,把孩子們引領進了另一個世界。
黃祥瓊退休后原本與家人廝守的時間更多,但她一心撲在特教工作上,無暇照顧親人。新家裝修期間,租住離福利院比較遠,她索性搬進福利院。她的母親已是81高齡,希望女兒能常來陪伴,可她描述了這些殘疾孩子無父無母的可憐境況,得到了老人的理解;丈夫在武夷學院工作,需要人照料,她以“孤兒比大人更需要照顧”為由,取得了丈夫的支持;女兒在廣州某重點中學當音樂教師,小外孫不滿周歲,可她暑期照看兩個月孩子后,寧可讓女兒一月花兩千多元請保姆,自己在開學前趕了學校給孩子們上課。
幾年來,她沒拿過福利院的一分錢工資,為了讓這群特別的孩子能夠享受到家庭的關愛和溫暖,她每個月里都會帶學生到福利院外面去玩幾次,每到周末,都會帶上班上的孩子回家,帶著他們買菜、做飯。她不僅自己對學生懷有一顆真誠的愛心,她還將這份愛心,努力地傳送給朋友,傳遞給社會。她常常動員她的朋友為她的學生獻愛心,她的朋友年年都會為學生們買新衣服、圖書、文具等。
當人們問她,做這么多艱難的事情到底為啥時。她自足地說:“不為別的,只想和這些孩子天天在一起,能夠多照顧這些孩子一些,給他們多一些關愛,讓孩子們快樂,就是莫大的幸福。”

志愿服務體會
我是一名志愿者,我時時刻刻為我是一名志愿者而自豪。特教志愿服務的工作經歷也使我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實。
福利院特教班的孩子大多存在先天的缺陷,他們中有的是智力缺陷、有的是身體缺陷……但是八年來的志愿服務工作,讓我明白,孩子們最缺的是家人般的關愛。雖然今年我已經60歲了,但只要身體條件還允許,我就會繼續從事特教志愿服務工作,因為孩子們的進步是我最大的動力。
?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