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礦山,也看到了爸爸”
礦山:郭明義的生命之根
鞍鋼齊大山鐵礦的礦坑像一個巨大的盆,最底部距地面150多米,冬冷夏熱。
2月10日,記者乘坐職工通勤車,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坑”公路來到礦山底部。偌大的采場里電動輪汽車、碎石錘、推土機來回穿梭,司機們坐在冬有暖風,夏有空調的駕駛室內。只有頭戴“雷鋒帽”、身穿厚重棉衣的郭明義在曠野中指揮著各種車輛進行修路作業。
在鞍鋼最為艱苦的工作環境里,郭明義一干就是16年。
工友們都說,別看老郭經常上報紙、上電視,回到班上一點兒都不含糊,“你看,每天七八個小時的班,就他一個人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室外,都快成冰人了。下班之后他照樣去浴池為我們搓澡,一點兒都沒變。”
今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剛從北京趕回來的他就出現在工地上。工友們都勸他趕緊回去睡一覺,別那么辛苦。
“習慣了,一早上要不到礦山來轉轉,不來看看你們,我回去睡覺不踏實。”
他有篇文章寫道:“我的家住在礦山腳下,小的時候跨出家門就爬山。看到礦山,也看到了爸爸。沸騰的礦山,迷人的礦區,可愛的礦工,留下我的夢,我的愛,我的歌……”
礦山是他的生命之根。他對礦山的愛,是從根上生出的,滲透到骨子里。
鞍鋼集團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的采場公路蜿蜒曲折長達40多公里。而這些公路,是維系礦山生產運行的“血管”,承擔著每年5000多萬噸采剝總量、1500多萬噸鐵礦石的轉運和輸出任務。
在過去的16年里,郭明義每天早上4點多起床,5點多步行40多分鐘到達采場后,馬上安排值班職工,對生產的關鍵道路進行搶修。8點,白班職工到崗后,他集中指導整修全采場的道路。郭明義幾乎每天都和職工搶在下午1點之前把道路修好才吃午飯。之后,他還要在采場主要道路上,再步行檢查一遍,仔細觀測每一處道路的平整度、坡度和寬度,然后趕回辦公室制定下一步修路計劃。由于齊礦生產壓力大,采場道路調整特別頻繁,一有會戰時,他常常要在采場里工作到天黑才回辦公室,回家就更晚了。
就這樣,他每天工作都在10個小時以上,無論雙休日、節假日,還是個人家中有事;無論是漫天飛雪,還是大雨滂沱;無論是烈日當頭,還是冰天雪地,16年中,沒有什么阻擋過他堅定而匆忙的步履。僅義務奉獻的工作日,就將近1900個,相當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他從37歲開始干起,如今已53歲。16年里,他從未有過離開這一艱苦崗位的念頭。當領導考慮到他年齡大了,想給他調換一個相對輕松的崗位時,他也主動謝絕。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