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文福州? 建設文明城市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 楊凡
2012年2月1日
福州市具有深厚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傳統。在省、市委的領導下,在中央文明辦和省委文明辦的直接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2011年福州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在此,簡要匯報我市的創城經歷和今后文明城市建設的思路。
一、創建文明城市的成效經驗
1、緊緊圍繞全國文明城市這個目標,推動城市的文明、進步和發展。
2008年文明城市迎檢一結束,市委領導就提出文明城市創建“五個不”的要求,同時制定了新一輪文明城市創建的三年目標和規劃。幾年來,圍繞這個目標,我們依照《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的要求,不斷推進和落實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的完善和提升;圍繞這個目標,我們不斷完善城市規劃、有效推進城市建設、全面實施景觀改造、擴展了城市發展的空間、完善了城市基礎建設、展示了城市良好形象;圍繞這個目標,我們每年都推出一批重點項目和為民利民、為民辦實事項目,把改善民生生活作為創建工作的落腳點。福州市的生態指標和生活水準居全國前列,市民百姓的幸福指數得到提升。
2、緊緊圍繞核心價值體系這條主線,推動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和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
根據中央文明辦每年部署的重點工作,結合我市“愛我有福之州、爭創文明城市”創建主題,圍繞以文化人這條主線,不斷提升廣大市民的文明素質。圍繞這條主線,我們開展了“講文明、樹新風”主題系列活動,推動了創優良秩序、創優美環境、創優質服務;圍繞這條主線,我們開展了“做文明有禮的福州人”的活動、組織籌劃了“公共文明建設年”主題實踐活動,倡導了公共文明“五個好”(即公共衛生好習慣、公共秩序好習慣、公共場所好習慣、公共交往好習慣和公共生活好習慣);圍繞這條主線,我們連續開展了全國、全省、全市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的推薦、評選和表彰活動和公民道德宣傳教育等活動;圍繞這條主線,我們開展了城市名片評選、城市精神提煉、福州市讀書月活動;圍繞這條主線,我們精心組織、廣泛倡導、不斷推動了社區文化、傳統節慶和民間民俗文明活動。
3、緊緊圍繞專項整治這個重點,推動城市管理服務的持續常態。
多年來,特別是三年以來,我們持續開展了以市容環境、交通秩序、社區建設、市場店鋪和建設景觀等五個方面二十多個項目的專項整治;圍繞這個重點,我們解決了一批城市建設和管理的難點問題和市民百姓反映的熱點問題;圍繞這個重點,我們探索和總結出一套城市管理的經驗做法和創建工作的機制體制;圍繞這個重點,我們帶動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城市、全國環保模范城市的三城同創;圍繞這個重點,我們取得了三年來全國公共文明指數和文明城市總評的達標與提升。
4、緊緊圍繞扎實有效的創建活動這個平臺,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合力。
三年來,圍繞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這個目標,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多層面、廣覆蓋的創建活動,構筑了文明和創建工作的廣闊平臺。圍繞這個平臺,我們開展了省直機關、駐榕部隊、在榕高校與福州共建共創共享文明城市的“省市共建”活動;圍繞這個平臺,我們不斷完善志愿服務體系、深化志愿服務內涵、整合志愿服務資源、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拓展志愿服務空間;圍繞這個平臺,我們充分發揮市文明委成員單位的作用,不斷協調、整合參賽行業、文明單位、各類群團和民間資源,廣泛呼應充滿生機活力、異彩紛呈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創新活動,共同譜寫省會城市文明和諧的大合唱。
5、緊緊圍繞人文建設這個主題,推動文明城市的品牌和形象不斷提升和展示。
福州市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資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遺產,精神文明建設和文明城市創建資源豐富、人文特色明顯、創建主題凸顯。圍繞這個主題,我們開展了城市名片評選、城市精神提煉、城市形象的展示;圍繞這個主題,我們打造了閩都民俗文化節、海峽兩岸合唱節、激情廣場、走進美的小區、福州讀書月、文明社區行等一批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品牌;圍繞這個主題,我們打造了三坊七巷、馬尾船政、縣石山博物館、林則徐等一批文化品牌;圍繞這個主題,我們培育了壽山石、脫胎漆器、茉莉花、溫泉等一批文化產業品牌;圍繞這個主題,我們不斷美化城市環境、擴展網絡空間、加強媒體宣傳、展示精品節目、營造濃厚氛圍。海峽文明風,一幅山水畫,福州市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明城市創建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路徑。
二、今后三年文明城市建設的總體思路
在福州市第十次黨代會上,市委楊岳書記提出:文明城市要重持續、抓常態、進一步健全長效機制,真正“讓文明福州持續文明”。福州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后,市委召開了“文明城市建設工作部署會”。從建設的高度對文明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新一輪文明城市創建要進一步深化認識、更新理念、創新思維,既要標本兼治,又要重在治本;既要政府推動,更要全面參與;既要加強管理,更要融入服務;既要齊抓共管,更要整體協調;既要注重測評,更要體現長效,把省會城市的文明和創建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1、持續推進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廣大市民的文明素質。
要把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新一輪創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結合2015年全國城市運動會的契機,以“迎城運、講文明、樹新風”主題活動為載體帶動文明城市創建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要積極開展評選推薦宣傳道德模范、大力提倡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繼續開展“做一個文明有禮的福州人”、“公共文明好習慣”等系列活動,開展公共文明“十個十佳”的評選;要持續推進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城市的建設,不斷提升和擴大每年的“4·23”全球閱讀日和福州讀書月的影響力和普及面;要完善和提升傳統文化進校園、數字青少年宮和未成年心理健康文化品牌和特色活動,構筑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三位一體教育體系;要積極籌劃“市民道德講堂”,全面開展廣大市民文明素質、禮儀規范、審美意識的大普及大提升活動。推動廣大市民和新市民文明素質總體層面上的提升。
2、持續推進專項整治工作,不斷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
加大力度繼續推進市容環境、交通秩序、社區整治、市場中小餐館和建設景觀等五個方面的專項整治,重點解決長期困擾城市管理過程中的難點問題;要按照《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的標準,把測評的標準要求和城區及部門年初預算安排、年度的工作落實和年終的績效考評結合起來;要不斷探索和嘗試當前城市管理的新經驗新成果,積極推進城市管理的網格化建設,積極構建城市管理的運作系統。不斷探索和實施能夠涵蓋城市管理服務功能、并與《測評體系》相銜接的、具有福州特色的城市管理服務和文明城市創建的工作體系和推進機制。
3、持續推進實事項目,不斷提升福州市民的幸福指數。
持續推進事關群眾利益的實事項目,按照《文明城市測評體系》關于硬件建設的標準,加大為民辦實事項目的投入,提升為民辦實事的實效;建設市行政服務中心,深化政風、行風和效能建設,不斷提升窗口行業的服務質量和品牌建設,提升市民服務中心功能,不斷拓展和延伸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主導的便民利民服務系統,積極推進城市的數字化建設、網格化管理、便捷化服務;要全面推進和實施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系統工程,開展“標準化社區”建設和“魅力小街巷”評選,不斷提升社區資源的整合程度、社區居民的參與程度、社區服務的細化程度、社區環境的美化程度和社區文化的繁榮程度。
4、持續推進省市共建,不斷提升創建工作的支持率和參與度。
持續推進、不斷完善多年來我市開展與省直機關、駐榕部隊、在榕高校共建、共創、共享文明城市以及省市共建文明社區、萬名干部進社區、百萬市民看福州的工作體系和推進機制;不斷完善志愿服務體系,深化志愿服務內涵,整合志愿服務資源,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拓展志愿服務空間;充分發揮文明委成員單位的作用,不斷協調、整合各類群團、行業和社會資源;要充分尊重和不斷吸納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首創精神和豐富養分,保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生機與活力,構建省會城市創建工作的大平臺。
5、持續推進創建工作的機制建設,不斷提升創建工作的水平。
全面總結三年來我市推進實施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創建工作專題會、創建工作點評和領導包區督查、科級干部包社區,以及創建工作專項督查及獎懲辦法等工作制度;認真梳理三年來制定實施的《福州市門前三包責任制管理辦法》、《福州市交通管理綜合整治及責任追究辦法》、《福州市出租車管理辦法》、《福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城市管理的行政規章;修改完善《福州市文明單位管理辦法》及省市共建、志愿服務、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等意見辦法,結合新一輪文明城市創建規劃,編纂提升、形成一整套的行之有效長期堅持的長效制度體系。
6、持續推進人文建設,不斷提升文明城市的品牌效應和城市形象。
發揚“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優良品質,培育“敢為、能為、有為”的進取精神,以城市精神作為城市發展的價值取向,培育廣大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以城市東擴南進沿江面海發展、構建大都市區為主要脈絡,不斷完善城市規劃、推進城市建設、改造城市景觀,提升城市的品位風格、展示城市的魅力形象;充分發揮福州生態和人文的資源優勢,持續培育和打造三坊七巷、馬尾船政和溫泉、茉莉花、壽山石、脫胎漆器以及閩都閩俗文化節、海峽兩岸合唱節、激情廣場等文化品牌,注入創意思維、不斷做大做強、取得文化話語權、增強城市軟實力。
“全省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會議”結束后,我們將根據會議的精神,向常委會匯報中央文明辦、省文明委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思路。進一步完善充實2012年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文明城市的工作要點和2012-2014年文明城市建設規劃。召開2012年第一次文明委成員擴大會議,即創建工作表彰會,總結工作經驗,部署工作任務,進一步確定創建主題,提升市民素質,優化城市管理,強化基層基礎,實現長效管理。把今年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推動福州市的文明建設向更高層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