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貼心的輿情信息員
曾麗霞老人還是嘉蓮街道理論教育講師團的骨干成員。一個半小時的課,她基本不用講稿。結合實例,用普通話、閩南語雙語的講課形式,使她的課特受歡迎。同時,她善于把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把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與社區實際和群眾生活結合起來,使基層的黨員干部群眾聽了入耳入腦親切貼心,甚至思明區、湖里區、集美區等的兄弟街道都慕名請她去宣講。曾麗霞老人還是廈門市委宣傳部特聘的基層輿情信息員,由于她熱心、有良好的理論政策素養,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她能夠及時把基層群眾的呼聲、心愿準確地向上面傳遞,同時又能協調相關部門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得到群眾的信任,他們也愿意把自己的心愿和想法告訴曾麗霞老師。如轄內蓮花幼兒園門口的馬路是兩三米寬的單行道,存在安全隱患,2005年就先后有三個孩子被車輛刮碰過,曾麗霞得知后,多次到現場了解情況。積極協調多部門召開聯席會,在她的努力下,市政有關部門將路面翻修一新,幼兒園也砌起新圍墻,孩子們上下學環境更安全和更整潔了,家長也放心了。從那以后,大伙兒有沒法解決的事情,就會找上她。曾麗霞還常為社區管理出金點子。社區都是分科管理,綜治、計生、衛生等工作人員一人管一個口,一旦有人外出,前來辦事的居民就只能等。她建議培養全科職員,讓居民辦事更順暢。于是社區采納了她的建議,建設了溝通平臺"民意在線"。
"社區活動,十場有八場關曾麗霞的事!"在社區居民的眼中,65歲的曾麗霞就是一個不知疲倦、活力十足的老太太,而在社區主任林美玲的眼中,曾麗霞老人是一位熱心、耐心、專心的社區離退休模范黨員。而對于曾麗霞老人來說,她只是用自己的行動彰顯"人生無愧對,霞光滿桑榆"。
附:東南網記者的采訪手記
只有社區文明起來,城市才更文明
曾麗霞老人雖然已是65歲,但卻精神矍爍,充滿活力。很多事情,老人都是一種志愿行動,無關報酬,也無關名利。看似小小的事情,卻都是事關社區居民、學生老師切身利益的事情。往往因為"小",常常沒能得到及時關注,也往往因為"小",一些大部門不顧及、小部門不愿辦或無法辦。有了這樣一位老人的熱心奔波,加上社區、街道的支持,事情往往都能得到滿意解決。曾麗霞老人就是社區里的一面鏡子和一個精神標桿,她一如既往地堅持了10多年,她的發光發熱,引發更多的人發光發熱,大家齊心努力地讓社區更溫暖、更美麗。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社區文明就是最基礎、最真實的反映。而社區的文明,不是社區居民文化水平的高低,而主要是社區的融洽氛圍,是一種與人為善、互相幫助、互相關心的群居氛圍,也是和諧社會基本內涵"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直接落腳點。曾麗霞老人所在的蓮秀社區、嘉蓮街道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值得期待的地方。與此相反,記者在另外一個城市的社區就親身經歷過,蓋一個章的艱難,從社區推到街道,從街道推回社區。社區居委會一會兒說這個不歸他們蓋,一會兒又說戶主要交稅,等等。反反復復幾次過后,最終還是街道給蓋了章。不能不令人感嘆,什么時候社區也開始對居民辦事這么推諉!不難想像,一個連社區都依然是"臉難看、事難辦"的城市,要真正文明起來是如何的困難!
![]() |
![]() |
責任編輯: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