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普志愿者隊伍成立于2002年。全省設立福建省科普志愿者服務總團,由13個科普志愿者服務分團組成(省青少年科普志愿者服務分團、省農村科普志愿者服務分團、省社區科普志愿者服務分團、省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服務分團以及9個設區市科普志愿者服務分團)。總團長由時任省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吳新濤同志擔任,各分團團長分別由院士、知名專家、科協領導等擔任。九個設區市科普志愿者實行分級管理。
科普志愿者活動是面向社會宣傳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道德的公益性活動,是科技工作者自覺傳播科學技術,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高尚行為。組織這項活動,主要服務于科學普及方面的各類活動,為全社會的科學普及宣傳工作及活動提供非營利和無償的服務。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我省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近幾年來,通過各級基層科協組織的努力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科普志愿者隊伍在不斷壯大。科普志愿者作為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常年深入基層,以宣傳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為主線,以科普志愿者服務為載體,開展各類因地制宜、貼近實際、貼近基層、貼近生活的群眾性科普傳播活動,積極推進科普工作的群眾化、社會化和經常化,為提高全省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建立科普志愿者服務工作機制
近年來,我省科普志愿者隊伍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積極《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及開展科普宣傳、科技咨詢、科技培訓、科普講座、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省科協黨組高度重視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及科普服務工作的開展,制定了《福建省科普志愿者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制度,將科普志愿者工作納入省科普先進縣(市、區)、省科普先進鄉鎮(街道)等科普示范創建的標準中,規范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與活動。為加強我省科普志愿服務工作,進一步提高我省科普志愿者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2009年,省科協下發了《關于加強科普志愿服務工作的意見》,強化對科普志愿服務工作的規范管理,提高科普志愿服務工作實效。
各級科協組織充分發揮科協科普主力軍作用,積極組織、引導科普志愿者參與各類科普活動,發揮他們的智力優勢和專業特長為廣大群眾提供各類科普志愿服務。同時各級科協熱情做好服務工作,常年為廣大科普志愿者優先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和動態;建立科普志愿者的信息反饋制度,及時把科普志愿者的工作業績反饋給其所在或曾經所在的單位;利用電視、電臺、報刊、互聯網等渠道大力宣傳和推廣科普志愿者服務活動,樹立科普志愿者的良好形象,以利于社會各界對科普志愿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推動科普志愿者活動的開展。
二、抓好培訓,注重實效,提高科普志愿者服務技能
我省科普志愿者來自社會各個不同的行業,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但部分科普志愿者對科普工作了解不夠,對群眾具體的科普需求了解也有限,對科普志愿服務比較茫然。為進一步鞏固科普志愿者隊伍,提高科普志愿者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增強適應科普活動的能力。各級科協組織依托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和科教基地等陣地,組織科普志愿者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學習培訓和交流,經常邀請部分優秀科普志愿者、專職科普工作者等開展相關講座和培訓,傳授實用知識、技巧和實踐經驗。通過學習培訓,讓科普志愿者們掌握相關科普知識,了解當前科普工作的現狀和科普志愿者的職責,增強工作責任感,促使科普志愿者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能根據當前科普工作的特點,結合實際,積極開展科普宣傳活動。
三、積極探索,創新形式,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
科普志愿者服務團組建當年,就開展了千場科普報告會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取得很好的成效。幾年來,我們努力創新科普服務形式,充實科普服務內容,堅持開展活動,為群眾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科普服務,不斷強化科普服務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各級科協組織科普志愿者積極投身于科普事業,主動地參與了科普日、科技周、院士專家老區行、科技“三下鄉”等重大科普活動。科普志愿者進農村,開展面向農村黨員、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推廣適合當地特點、增產增收效果明顯的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倡導規模化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為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科普志愿者進社區,深入社區圍繞居民文明生活、衛生保健、科學消費、科技知識學習、文化休閑,反對愚昧迷信等方面開展科普報告、咨詢、輔導、講解、展演等科技傳播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科普知識;科普志愿者進學校,積極參與、輔導青少年科技創新和科技傳播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外科技活動內容,幫助提高青少年參與科技活動的興趣,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將“大手拉小手--科普進學校”活動貫穿科協工作始終;科普志愿者進企業,開展業務指導、咨詢、科技講座,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企業排憂解難;科普志愿者進軍營,組織科普志愿者開展科技擁軍、智力擁軍、文化擁軍活動,通過科技培訓、技術咨詢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把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帶給部隊官兵,為提高部隊戰斗力插上科技的翅膀。
四、營造氛圍,評先獎優,激發科普志愿者積極性和創造性
科普志愿者是科學傳播中的重要力量。近幾年來,我省科普志愿者隊伍積極履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宗旨,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為提高海峽西岸經濟區公眾科學素質做出了突出貢獻,涌現出了不少優秀集體和個人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公眾的好評。如石獅市科普志愿者藝術團來自科技界等各行各業幾乎涵蓋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300多個老、中、青藝術團成員幾年來演出近百場,走遍石獅的村居、社區、企業、部隊、學校等,面向廣大市民和外來務工者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福州大熊貓研究中心主陳玉村先生,其30多年來孜孜不倦地為保護大熊貓、為營造科普教育基地、為推廣科普知識而努力工作,為全省科普志愿者樹立了典范。
為了進一步加強我省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鼓勵科普事業發展,推進科普工作的經常化、群眾化和社會化,省科協積極開展評先獎優活動。近年來我們召開了科普志愿者研討會,開展了福建省十佳科普志愿者評選、福建省優秀科普志愿者評選等活動,對優秀科普志愿者進行了表彰獎勵,激發了科普志愿者的責任心、光榮感,有力地鼓勵和調動公眾志愿參與科普服務的積極性,推動了科普志愿者活動的發展。
五、不足及今后工作設想和建議
我省科普志愿者隊伍成立至今,在科普志愿服務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一是科普志愿者服務品牌還未打響;二是科普志愿服務活動還不活躍,科普服務內容還不能滿足群眾的科普需求;三是科普志愿者之間缺乏活動平臺,不利于推進科普志愿者工作的發展;等等。
對此,省科協根據中央文明委發布的《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福建省貫徹中央文明委〈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實施意見》和《福建省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志愿服務活動規劃(2009-2020年)》文件精神,結合當前科普志愿者工作的特點,提出以下設想和建議:
1、加強科普志愿者組織網絡建設。利用科協組織網絡積極發展市、縣(區)、鄉鎮、社區和行業等各級各類科普志愿者隊伍,逐步形成有效的綜合型、多層次的科普志愿者隊伍。同時,要進行清理、整頓,進一步加強全省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建立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工作運行機制,提高科普志愿者的素質,提升科普服務水平,確保志愿者隊伍工作經常化和制度化,發揮特色,擴大影響,更好地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服務。
2、建立健全科普志愿服務相關制度。努力探索科普志愿者工作的規律,逐步完善科普志愿者管理體系。組織科普志愿者進行學習培訓和經驗交流,提高科普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意識和水平,努力增強科普志愿者參與各類科普工作和活動的能力。完善科普志愿者獎勵激勵長效機制,推進科普志愿者獎優評優工作,激發志愿者積極投身科普活動的熱情,促進科普社會化的形成。
3、組織科普志愿者開展“五進”工作。立足基層、面向群眾,把科普志愿者服務活動與經濟建設、思想道德建設、文化體育活動、環境建設管理、人口優生優育等有機結合起來,繼續組織科普志愿者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科普志愿服務活動,提高志愿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服務重大科普活動。繼續組織科普志愿者參與“6.18”、科普日、科技周和“三下鄉”等重大科普活動,開展科普宣傳,舉辦科普講座、科普培訓,發放科普宣傳資料等。
5、加強輿論宣傳,弘揚志愿服務理念。充分發揮科協網站、科技報等大眾傳媒的作用,廣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揚志愿精神,切實做好科普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省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