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各地各級民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八屆十次全會精神,認真履行職責,大力推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促進了社區服務體系的完善,為深化和諧社區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
目前,全省大部分地方普遍在市、區、街、社區層面成立了社區志愿者組織,如志愿者協會、義工協會等,逐步形成市、區、街道和社區四級社區志愿服務網絡,社區志愿服務的組織化程度逐步提高。各地依托各級社區服務中心,加強社區志愿者組織的指導工作,市級社區志愿者協會負責規劃、指導、組織、協調本地區的社區志愿服務行動,區(縣)社區志愿者協會負責對加強本轄區社區志愿服務的指導,街道、社區志愿者協會主要負責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隨著志愿服務活動影響面的擴大,社區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參與志愿服務不僅成為廣大青少年的自覺行動,而且受到中年人、老年人的積極響應。截至目前,我省有各級社區志愿者組織24414個,社區志愿者42.7萬人,今年開展的社區志愿服務達80萬余次,為130多萬人送去了志愿服務。
二、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
社區志愿服務逐步向居民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在扶貧幫困、就業援助、老年服務、殘疾人服務、青少年服務、外來人口服務、婚姻家庭、人口計生、社會治安、社區矯治、群眾文化、環境衛生、科學普及等領域都有不同類型的志愿者組織,活躍著志愿者的身影,涉及社區居民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覆蓋社區服務和社區管理各項工作,有效配合了政府的公共服務、促進了公民素質的提高和民生改善。泉州市豐澤區根據志愿者的特長和所在單位的資源優勢,組織開展了“情暖老干部”結對活動,為老干部提供衛生打掃、幫助戶外活動和看病就醫、談心交流等日常生活服務或是提供醫療體檢、修理家電、法律援助等專業服務;舉辦了“社區青年志愿者在行動”大型現場服務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幼兒保健咨詢、測血壓、測視力以及電腦和家用電器維修、法律和計生知識咨詢、家庭防火咨詢等便民利民服務項目;開展了“清除白色污染,共建綠色社區”活動,定期對道路、綠化帶保潔,并在菜市場、社區小廣場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分發環保宣傳材料,督促沿街店面店主、菜市場攤主及家人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擴大了社區志愿者活動社區居民中的影響,增強了社區居民與社區的聯絡和社區意識,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服務形式進一步多樣
各地通過建立社區志愿服務站點和基地,打造“志愿服務圈”,引導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向基地受助者集中,開展經常性志愿服務。許多地方注意對各種服務需求、服務對象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招募和培訓志愿服務力量,打造服務計劃,制定服務項目,突出志愿服務特色。一些地方結合城市社區信息化建設,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納入社區信息平臺進行統籌安排,大大方便人民群眾,提升了社區志愿服務的水平。許多地方還針對突出的社會問題,建立相應的社區志愿服務形式。廈門市持續定期開展“社區周末公益日”活動,號召志愿者利用周末在社區開展關愛弱勢群體等公益活動;科普志愿者根據基層多元化的需求,組織專家面向社會提供“菜單式”科普服務;這些活動以新的理念和管理機制,引導廣大居民踴躍投身社區服務和社區管理,豐富了志愿服務的實踐形式。福州市以“愛在福州、暖在榕城”為主題,積極引導各社區結合各自特點和優勢,經常性組織開展扶貧助困、關愛空巢老人、維護交通文明、清潔城市衛生等各類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今年4-10月,發動社區圍繞“迎世博、迎亞運、迎特奧講文明樹新風”主題,深入開展“弘揚志愿精神、爭做環境衛士”、文明禮儀、治安大排查、助殘等志愿服務活動,得到了廣大居民群眾的熱烈響應。
四、服務制度進一步完善
許多地方逐步將社區志愿者的登記注冊、持證上崗、服務記錄、行為規范、學習培訓、表彰獎勵等用制度固定下來,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管理,促進社區志愿服務的規范發展,如“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志愿者服務站工作規范”、“志愿者服務站管理制度”、“志愿者服務守則”等一系列制度,社區志愿服務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邁上新臺階。三明市政府出臺政策,明確要求“建立以專業隊伍為骨干、志愿者隊伍為主體、義工隊伍為補充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隊伍”,“社區要有一支10人以上、組織健全、活動經常的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促進社區組織愿者采取結對幫扶等方式,為孤寡(空巢)老人、殘疾人、貧困家庭等群體提供生活救助、情感陪護、愛心捐贈等服務,積極為孤老殘障家庭排憂解難。
五、注冊登記進一步推進
按照民政部《關于在全國城市推行社區志愿者注冊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在探索推行社區志愿者注冊制度的基礎上,開始逐步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社區志愿服務機制。如,社區志愿服務實行“政府委托代理”、“政府購買服務”等項目管理方式,建立社團運作、社會多方參與的公益服務機制,推動各類民間組織成為在政府和企業之外,服務公共職能的重要力量,初步形成了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社會志愿服務良性互動的發展態勢。截至目前,全省有21個區(市、縣)開展了社區志愿者注冊登記工作,注冊的社區志愿者人數達16.8萬人。
六、服務效應進一步顯現
各地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發揮自身優勢,在協助黨委、政府關注弱勢群體、解決民生問題方面,發揮了拾遺補缺的作用;在開展社區公益服務,如教育科普、就業創業、法制宣傳、文體活動、治安聯防等方面,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在反應社情民意和社區居民合理訴求方面,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在參與搶險救災,組織捐錢募物幫助受災群眾,發揮了突擊隊作用。三明市組織社區志愿者對社區孤寡(空巢)老人采取“一對一”、“多對一”等結對形式,進行心理咨詢和精神慰藉,將志愿者的姓名、個人照片、聯系電話(含110、119、120急救電話),全部印制在卡片上,制成“愛心卡”,發放到每一位孤寡(空巢)老人手中,便于日常聯系。志愿服務電話保持24小時暢通,志愿者每周開展一次走訪,了解情況,確保孤寡(空巢)老人的合理訴求能及時得到滿足,遇到緊急情況能及時得到解決。通過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使社區居民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實現、自我提升”,有效促進公民素質提高,密切了人際關系,改善了社會風氣,促進了社會關系的和諧。惠安縣結合“公民道德宣傳日”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社區人員和資源優勢,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志愿服務在社區”活動,在社區內自發組建各種文藝團體,如 “夕陽紅”藝術團、南音社、腰鼓隊、秧歌隊等,每個社區至少有3支以上的文藝隊伍,經常開展一些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我省社區志愿服務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發展不平衡;社區志愿者注冊率不高;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多為自發狀態,缺乏必要的組織引導和資金保障;廣大居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不高,還沒有形成以社區志愿服務為榮的社會氛圍。
社區志愿服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領域、多個部門、多項工作。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履行職責,促進社區志愿服務事業深入發展,為加快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一)將社區志愿服務作為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和諧社區建設的總體規劃,進行統籌安排和部署。進一步整合社區服務資源,加大駐社區單位和社區公益性服務設施向志愿者組織和志愿者開放程度,形成各部門、各單位攜手共進的發展局面。
(二)充分發揮社區組織、群眾團體在社區志愿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志愿者服務網絡。支持和鼓勵工、青、婦、殘、老等群團組織的志愿者,到社區開展活動。
(三)繼續推行社區志愿者注冊制度,培育社區志愿服務意識,弘揚社區志愿服務精神。通過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規范人員登記辦法。建立志愿服務激勵機制,通過設立靈活多樣的表彰獎項,有效開展社區志愿服務的評比,使志愿者的服務行為及時得到社會的肯定。
(四)大力組織動員社區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的積極示范作用,引導社會形成新的時代風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自愿參與的內在積極性。
(五)不斷完善個性化的項目支撐和對特定群體的服務力度。在鞏固原有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努力拓展新的服務項目,完善豐富社區志愿服務內容,擴大服務的覆蓋面與受益面。堅持“社區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則,確定“扶貧解困”、“引領就業”、“助學”等一批適合街道、社區特點的社區志愿服務項目,建立具有區域特點的社區志愿服務項目庫,增強社區志愿服務的實效性,促進社區志愿服務事業全面發展。(省民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