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文化下鄉促進農村文化活動開展
堅持年年開展“文化、衛生、科技、法律”四下鄉活動,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專題活動、節會活動等,在寓教于樂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用發生在群眾身邊的故事,編寫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為宗旨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舉辦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宣傳教育文藝演出。各鄉鎮村都根據實際開展了一系列健康有益、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俗活動。如楊梅鄉的“民俗文化節”、“紙獅”,南埕鎮的“山歌大賽”,雷峰鎮的“高甲戲”,上涌鎮的“元宵燈謎”,潯中鎮的“南音演唱”,龍潯鎮的“春節送春聯”等活動,積極扶持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農戶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用先進文化培育新型農民,使廣大農民群眾在先進文化的氛圍中進一步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水平。
五、以開展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形成
通過深入開展以“六提倡,六反對”為主要內容的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農民增強識別和抵御唯心主義、封建迷信、各種偽科學的能力,自覺摒棄封建迷信習俗,自覺抵制邪教,樹立文明新風。全縣確定了6個市級“移風易俗、樹立新風”示范點、18個縣級示范點,每個鄉鎮都確定1-2個村作為鎮級示范點。以推行殯葬改革為突破口,全面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大力推行祭掃習俗改革,破除封建迷信的祭掃陋習,改變了過去喪事活動大操大辦、擾亂居民生活、影響市容秩序等不文明行為,樹立尊老敬老、喪事簡辦和厚養薄葬的文明新風。群眾積極參與殯葬改革,火化對象火化率、骨灰寄存率都達100%。各村都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反對鋪張浪費,破除封建迷信等作為村規民約的重要內容。移風易俗典型事例層出不窮。許多鄉村針對青壯年出外務工的狀況,組建了老年義務互助組,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幫扶解憂,幫助解決春耕生產、農忙季節、個人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取得了良好效果。蓋德鄉把祠堂改學堂,使其成為學習、交流、傳達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授科技知識的重要陣地,深受廣大村民歡迎。三班鎮開展“不敬鬼神敬教育”活動,破除了“請火敬神”等舊習俗,把節省的錢用來辦教育和公益事業。楊梅鄉村村都成立了文明安全理事會和移風易俗督導隊,鄉村文明程度有很大提高。
引題圖片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