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強化市民教育帶動農民素質提高
我縣城區常住人口18萬多人中有10多萬來自全縣鄉下農村,針對這種現實情況,我縣通過強化市民教育,做好農民轉化為市民的工作,帶動農民素質的提高。一是宣傳到位。深入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在縣電視臺、《德化網》等新聞媒體開設“公民道德建設大家談”專欄,形成崇尚文明的濃厚氛圍。二是教育到位。縣確定6家培訓機構為“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培訓基地,鄉鎮、社區均設立市民文明學校,企業設立職工文明學校,建立健全外來務工人員學習教育制度;以家長學校為依托,開展家庭文明教育;以創建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企業為載體,加強干部職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社區、企業、單位“三位一體”的成年人道德教育網絡。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報告團”、“家教宣講團”、“關愛工作團”,抓好水口坂里中共福建省委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網絡。三是活動到位。大力開展“文明社區”創建和“文明新風伴我行”、“滿意在瓷都”、“城鄉少年手拉手結對互助”、慈善救助、金秋助學等道德實踐和公益活動。評選十星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文明誠信企業、十佳外來工,促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四是關愛到位。我縣對外來人員實行市民化待遇、親情化服務、人性化管理的措施,打破城鄉界限,合理有序轉移農村勞動力,出臺外來員工落戶城鎮戶口政策,在縣城規劃建設職工公寓、經濟適用房,解決進城農民住房問題,在全省率先實現外來工子女與當地適齡兒童享有同等的入學權利和收費標準,是首批“福建省規范教育收費示范縣”,保證進城農民、外來員工與城區居民平等的權利、享受平等的待遇,讓進城農民充分享受社會溫馨,以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文明縣城創建,從中提高文明素質。并通過這些接受城市文明教育的進城農民把城市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帶到各村各戶,帶動全縣農民素質的提高。
三、以共建幫扶推進村鎮文明程度提升
充分發揮文明縣城創建的示范輻射作用,以城區兩鎮為龍頭,以沿省道203、206線的村鎮為重點,以省市縣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為典型,采取每個縣領導掛鉤一個鄉鎮、一個村、一戶農戶,縣直各單位掛鉤一個鄉鎮、一個村,每個副科級以上干部掛鉤一戶以上農戶,縣城各中小學掛鉤一所農村學校,每個文明單位掛鉤一戶以上貧困戶,在機關事業單位中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到貧困村掛職,組織志愿者開展服務“三農活動”等形式,全面開展農村精神文明連片創建活動,形成城鄉聯動共建的工作格局,有效地推動了全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實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縣財政每年預算資金15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幫扶方式,分年實施、逐步推進,通過每年抓好2個省級、2個市級、12個縣級等一批示范村建設,落實一批惠民利民的重點項目,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我縣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自2006年以來,全縣先后確定了4個省級、8個市級、48個(次)縣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24個省市扶貧開發重點村,完成22個示范村的“六圖一書”規劃,落實新農村建設項目500多個,投入幫扶資金1.83億元推進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較好地實現城鄉共同發展的目標,全面提高了農村文明程度。全縣培育4個寬裕型文明村,有8個鄉鎮、125個村基本實現寬裕型小康,龍潯鎮、潯中鎮成為全國千強鎮。
引題圖片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