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經費投入機制保障到位。縣財政全力保障。縣政府出臺財政專項補助政策,對晉江上游沿岸的鄉鎮,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置設施或垃圾中轉站給予30萬元資金補助,對通過省級驗收合格村給予5000元資金補助。據統計,近年來,縣財政投入家園清潔行動經費2000萬元,建設各類環衛配套設施。鄉鎮財政傾力投入。各鄉鎮千方百計籌措資金2250萬元,建設一批垃圾中轉站、垃圾圍(池),添置環衛工具。全面開征生活垃圾處理費。2009年起,在全縣開征生活垃圾處理費,城鎮居民收費標準為每人每年48元,農村村民每人每年36元,為家園清潔行動提供經費保障。上級補助落實到位。充分利用市政府對晉江上游實行垃圾集中處理、保護水源政策,重點扶持該流域村鎮的資金投入。加強對獲得到省、市以獎代撥的專項資金監管,確保專款專用,發揮效率。
4.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創新垃圾處理運營模式。全縣建立了以縣城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為龍頭,鄉鎮建立垃圾填埋場或垃圾中轉站、村莊設置垃圾池(圍)的垃圾處理運營模式。建立垃圾處置網絡。各鄉鎮均成立環衛所,村鎮配齊保潔員,垃圾處理實行統一收集、定點存放、定時清運、科學處理。如,城廂鎮在全縣率先成立“家園清潔管理中心”,組建城監中隊、環衛保潔隊,每年撥出專項資金60萬,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向社會招標、政府監管、考核驗收,大大提高了垃圾清掃質量和處理率。開展專項督查活動。縣、鄉、村均成立督查小組,每月開展月督查活動,促進巡查活動制度化、常態化。
5.城鄉共建機制互動密切。突出重點區域整治。重點抓好省道307線、206線公路沿線、晉江上游沿線、漳泉鐵路安溪段沿線和風景區等重點區域的鄉鎮和村莊的垃圾治理,完善垃圾填埋場、轉運站和垃圾圍等環衛設施。突出示范輻射帶動。著力鞏固2006以來農村家園清潔合格村鎮的創建成果,定期組織“回頭看”,防止垃圾“回潮”。突出生態環境建設。結合生態示范村鎮、生態茶園的建設中,切實抓好農村改水改廁改圈工作,大力推廣農村凈化沼氣池建設,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如,龍門鎮桂林村大力改水改廁,綜合整治污水,建設沼氣池,成了沼氣池建設示范村。金谷、魁斗、官橋等鄉鎮開展“清理河道,綠化河岸”行動,發動群眾清理河床垃圾、漂浮物,河岸大量種樹種竹,凈化美化環境。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