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驗做法
始終堅持群眾自律、逐步改良、依法為民、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分兩批在全市村(社區)開展“制定村規民約、深化移風易俗”工作。全市386個村(社區)實現移風易俗村規民約的全覆蓋。主要有以下做法:
1、善于引導造勢,形成大環境大氣候。群眾既是陳規陋習的受害者,又是踐行者,主觀上有移風易俗的自發性要求,但受世俗觀念和從眾心理長期影響,礙于“面子”,往往“隨大流”,不敢沖破陳規陋習的束縛,需要加以大力引導。為此,我們通過全方位、多角度、大范圍的宣傳造勢,全市形成移風易俗的大環境、大氣候。
--突出輿論引導。新聞媒體開辟專題專欄,跟蹤報道工作進展,挖掘典型推廣經驗,曝光違反規約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行為;開設“村規民約二人談”,普及村規民約常識;攝制播放宣傳片,采取對比手法,客觀、形象地向群眾傳達陳規陋習的危害和移風易俗的好處。宣傳部組織18家各級重點媒體聯合采訪,推出一批重頭報道,擴大工作影響。
--突出基層發動。鎮(街道)、村(社區)利用動員會、征求意見會、入戶宣傳、啟動儀式、宣誓儀式、踩街活動、規范制作宣傳牌以及市民文明學校、老人學校授課等形式,廣泛發動,大造聲勢,注重引導群眾簡辦婚喪喜慶捐贈慈善公益,形成很好效應。
--突出隊伍培訓。利用各種培訓會和培訓班,培訓鎮(街道)分管領導、村(社區)主干、文化協管員、村務工作者、老人會負責人和移風易俗理事會成員近4000人次,內容涉及村規民約產生背景、功能作用、制定原則、注意事項等,為制定工作的順利啟動和執行工作的督促指導打好基礎。
2、堅持因地制宜,確保可操作可適用。群眾既是村規民約的制定主體,又是村規民約的約束對象。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走群眾路線,力求使村規民約符合村情特色、操作性強。
--體現廣泛性。把規約內容的合理性和制定程序的合法性落實到群眾參與的廣泛性上,采取入戶走訪、分發問卷、召開座談會和征求意見會等形式,廣泛、反復征求社會各界和基層群眾的意見建議,研究村規民約的具體條款,召開村(居)民大會進行充分醞釀討論、表決通過,避免了條款或過于苛刻、強加于人,或貪大求全、過于宏觀,造成難以遵守執行的現象。
--體現針對性。各村(社區)從實際出發,采取“一村一策”制定村規民約。在此基礎上,針對部分村(社區)間地域界限相對模糊、風俗習慣相似等情況,引導村(社區)采取連片共建的方式,制定統一的村規民約,防止出現村情相同、規約不同、相互影響的情況。
--體現適應性。村規民約不可能“一訂終身”,在其執行過程中,需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修訂和完善。一些村(社區)在執行一段時間后,針對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對規約內容進行調整修訂,使之更切合實際。
3、注重因勢利導,全力抓跟蹤抓落實。移風易俗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講究方法、因勢利導、長抓不懈。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