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堅持以人為本,激發工作活力
群眾是精神文明的受益者和推動者。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堅持把實現和維護好城鄉群眾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群眾既成為精神文明的受益者,更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突出群眾的主體作用。結合石獅城鄉的實際,多渠道、多層面地開展了一系列群眾性活動。如,蚶江的燈謎競猜、海上潑水、溪前的舞獅等,使創建活動深入家庭、深入人心,真正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幾年來,引導成立的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青少年環保志愿者和綠洲讀書社、太陽風文化促進會、燈謎協會等群眾團體,分會遍布全市各社區、鄉村、企業。各類志愿者組織和志愿者通過組織開展讀書、志愿者幫扶等活動,實現了城鄉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針對我市外來員工眾多的特點,幾年來組織開展了“四海一家親”、“你我手拉手,成長心連心”等系列活動,激發了廣大外來員工支持參與我市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熱情。
體現為民的創建目的。在增進城市居民利益的同時,推動社會保障向農村延伸,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使城鄉群眾在參與精神文明建設中得到實惠。實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一體化,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提高到人月均300元,目前全市有1827戶、4507人享受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目前參保人數27.6萬人,城鄉覆蓋率達100%。實施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把獎勵扶助金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是國家規定標準的四倍,居全省最高。建立城鄉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 將更多困難家庭納入醫療救助的社會保障范圍。優待外來務工人員,每年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減輕負擔1000多萬元。
營造和諧的人居環境。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一是營造潔凈的生活環境。積極深化環衛體制改革,建立“二級環衛、二級管理”的環衛管理機制,并以完善垃圾“清掃、收集、轉運”三級體系為平臺,圍繞“收得起來、運得出去、處理得掉、保持得住”四個環節,深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持續推進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整治,榮獲“全省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先進市”稱號。二是營造和諧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增強城鄉綜合執法和依法管理能力,加強衛生、交通等的綜合治理,提高城鄉管理水平。加強環境保護力度,抓好近海水域、重要溪流等污染的治理工作,遏制環境污染。三是營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探索和建立流動人口、出租私房管理機制,有效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深入開展“平安石獅”創建活動,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狠抓安全生產工作,確保社會安定穩定。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