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基層為重,文明建設爭先鋒。我們始終抓住創建這個主線不放,努力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創建文明村鎮。我們在全市開展文明鄉鎮競賽活動,在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開展爭創文明村鎮活動,在沿海開展創建文明小康村鎮活動,在山區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鎮活動,在鐵路、高速公路和國道、省道沿線村鎮開展連片創建活動。各相關單位開展綠色小康村、文明信用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敬老模范村、平安村鎮、文明交通安全村、巾幗示范村等系列創建活動,形成創建工作的強大合力,培育市級以上敬老文明村(居)306個、美德在農家示范點23個。先后在石獅、安溪召開農村沿海片、山區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座談會。積極推動泉州與三明區域共建,投入1000多萬元援建三明5個原蘇區縣社會事業項目,成為我省山海協作、共建文明的典型。石獅發揮經濟快速發展的優勢,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向農村延伸,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城鄉文明逐漸融為一體。創建文明農戶。在繼續抓好“美德在農家”、“婚育新風進萬家”、五好文明家庭、敬老文明家庭、文明農戶、守法戶、文化戶、科技戶、衛生戶、信用戶等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學習型家庭、節約型家庭、平安家庭、綠色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創評活動,并把這些活動與企業招工、合作醫療、子女上學、生產經營貸款等方面掛鉤,激發農民群眾參與創建的積極性,全市評選表彰各級各類文明農戶(家庭)36.35萬戶。安溪“綠化家園、巾幗先行”、石獅“和諧家庭”、惠安“和諧村組”、泉港“美德家庭”等創建活動,在農戶創建中發揮了積極有益的推動作用。洛江確立20個村為“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示范村,積極開展和諧家庭、平安家庭、美德家庭、自強家庭、學習家庭、節約家庭、廉潔家庭、環保家庭、誠信家庭、健康家庭等十類特色家庭創建活動,引導農民群眾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勤儉治家、和諧固家,以家庭和諧文明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南安蘭田村在全省率先創建新農民素質培訓基地,開發“世紀之村”軟件,先后舉辦培訓和開展其他專題活動200多期,全村98%的勞動力和周邊村落農民超過80000人次參加過各類培訓,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提升農民素質提供了有益借鑒。創建文明單位。努力拓展、延伸文明城市(城區、縣城)、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等創建平臺,文明行業創建突出農村窗口建設,出臺一系列支農惠農措施,完善網絡,健全功能,提高為農服務水平,各行業創建一大批服務“三農”文明示范窗口。文明單位創建突出城鄉結對幫扶,為農村辦實事好事。全市1740多個各級文明單位積極響應文明委號召,健全文明單位掛鉤貧困村、貧困戶工作機制,開展“城鄉文明結對共建”活動,從資金、物資、技術等方面幫扶,解決創建資金2000多萬元。文明學校突出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貧困家庭子女教育和管理問題,22.33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受市民待遇,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文明風景旅游區創建突出把景區開發建設與帶動周邊村鎮服務產業相結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創建突出安全生產、誠信經營、保護環境,樹立文明形象,評選一批最佳信用企業、文明企業、文明誠信經營單位。文明集市創建突出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制定文明服務公約,完善具體管理措施,制止亂收費、假冒偽劣、坑農傷農等現象。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改造農家店1846家,覆蓋1435個村,服務農民350萬人。德化針對農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發生的變化,運用農村特有、農民喜聞樂見的“早市”和“夜市”,開展文化集市、科普集市、文明攤點創建活動,使集市成為傳播文明、引領風尚的重要窗口。創建和諧村鎮。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推進農村黨建“三級聯創”,全面推行“一事一議”、民主聽證和村務公開。石獅西港村建立民主議事、民主理財兩套富有特色的民主管理制度,提高村務管理透明度。晉江東山村試行“戶代表”票決制,黨員、村民代表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南安蘭田村成功實行無候選人直接“海選”村官,在農村民主管理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全市99.8%的村開展決策聽證,76%的村實行會計委托代理制,70%的鄉鎮黨委和65%的村黨組織基本實現“五好”目標,市、縣兩級不適應村全部實現整頓轉化目標。進一步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以“民主法治村”和“法律進農村”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和法治意識,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增強農村干部依法辦事的能力,推進農村依法治理,培育市級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居)246個。創建平安村鎮,組織道路交通、農貿市場、建筑工地、文化市場、集市廟會等綜合整治,依法打擊治理“六合彩”、“黃賭毒黑”、虛假信息詐騙等社會丑惡現象和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所有鄉鎮全部設立綜治服務中心,全部村居都配備綜治協管員和平安中心戶長。安溪打擊虛假短信詐騙,洛江創新“警官兼村官”模式,惠安、永春將綜治服務站點延伸到村居,晉江英林村30多家企業出資2300多萬元成立“平安英林、清潔家園”基金會,把大量的民間糾紛和治安隱患解決在基層,遏制于萌芽狀態,全市95%以上的村鎮成為平安村鎮。
全市農村經濟社會各項工作扎實推進,有力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一是科學發展、改革發展的理念基本形成。各級各部門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強化科學發展、改革發展理念,初步探索出產業帶動型、僑資引領型、文化先導型、和諧促進型、造福搬遷型、生態保護型等農村建設典型。81.8%縣(市、區)、80.4%鄉鎮、83.2%村基本實現寬裕型小康,各縣(市、區)農民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質量日益改善。“歡樂泉州”宣傳文化進基層活動、文化低保工程、農村書屋建設工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等富有成效,深受農民群眾歡迎。廣播覆蓋率達到97.6%,電視覆蓋率達到98%, 98.6%的鄉鎮和67.4%的村實現光纜聯網,實現寬帶和移動電話“村村通”,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改善。三是生產環境、生活環境的優化普遍加快。農村低保應保盡保,全市享受低保農民達96272人,新農合全面實施,96.18%的農民享受“公費醫療”。晉江、南安、泉港、洛江、安溪、石獅建立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機制,30多萬外來工、農民工參加職工醫療互助。一批具有僑鄉特色、規劃科學、結構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的農村住宅小區和新型村居相繼建成,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公路硬化、通水、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四是文明創建、和諧創建的載體不斷出新。農村精神文明連片創建活動不斷深化拓展,文明農戶評選活動形式多樣,文明村創建活動豐富多彩,文明小城鎮創建活動扎實推進。德化縣榮獲全國文明縣城稱號,全市創建各級文明村鎮434個,其中全國文明村鎮4個、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2個、省級文明村鎮39個、市級文明村鎮126個、縣級文明村鎮263個,涌現出寬裕型文明村410個,41個鄉鎮入選福建省百強鄉鎮。
回顧我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主要有五個方面體會:一要注重圍繞中心。只有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服務服從新農村建設這個大局,才能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二要注重群眾需求。只有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堅持“群眾參與、群眾受益、群眾滿意”原則,認真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實際問題,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要注重內外相融。只有加強基礎設施特別是公共文體設施的規劃建設管理,強化環境生態保護、村容鎮貌整治、公共秩序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鄉風文明建設等工作,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才能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四要注重城鄉聯動。只有打破城鄉壁壘,落實惠農政策,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力度,才能推動城市與農村齊頭并進、互動共榮。五要注重健全機制。只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健全完善規范化、常態化的投入機制、考評機制、獎懲機制,才能確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我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雖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離上級要求還有不少差距。我們要以這次會議為契機,虛心學習兄弟地市的先進經驗,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開啟經濟強市和現代化泉州建設新征程,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