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展為上,經濟建設搶先機。我們始終抓住農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努力提供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注重觀念轉變。結合農村改革發展實際,全市農村普遍開展國情農情、形勢政策、市場知識、科技文化、支農惠農政策等宣傳教育活動,送政策進農家。市、縣兩級每年都舉辦村鎮干部培訓班,市文明委定期組織鄉鎮(街道)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培訓班,宣傳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增強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意識,進一步振奮精神、更新觀念、謀求發展。石獅大廈、南安大宇、洛江梧宅等村轉變發展思路,將閑置土地回收整合出租,既盤活土地又增加村集體收入。石獅蓮塘村動員群眾遷墓2000多座,整合土地800多畝發展工商業。安溪尤俊村做大做強藤鐵工藝產業,年產值達8000萬元。晉江玉湖村向本村海內外鄉親招股籌資1500萬元用于舊村改造。東山村積極拓展建材市場,發展成為全市規模最大的建材集散地。惠安后港村發展多家船務公司,年營運收入4.2億元。永春美嶺村針對產品結構單一問題,投入1億元新、擴建水、火電廠,努力把電力做成美嶺又一支柱產業,有效地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注重發展教育。充分利用農函大、農廣校、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星火學校、新農民素質培訓學校等形式,組織實施“星火科技”、“熟練技術工人”、“百鎮千村萬人”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培訓工程,建設鄉鎮“三農”服務中心,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改造農村科技信息網,開通12396語音查詢系統,攝制實用農技科教片,開發農業數據庫,不斷向農民群眾輸送增收致富“精神食糧”,提供政策咨詢、市場信息、生產資料、技術保障、產品銷售等方面配套服務。全市每年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6萬多人,55.7%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建立基層農產品信息服務中心11個、信息服務站點156個,創建信息化示范村101個,實現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滿堂紅”。洛江、晉江、惠安、安溪、永春、德化普遍建立科技110、農業信息網、科技簡報、科技輔導站、人工短信服務、信息發布平臺等農技陣地。泉港后龍鎮鼓勵有較強創業能力的農民建立海帶、紫菜加工業協會和養禽、蟹業協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植各類種植、養殖特色產業基地。注重開拓創新。抓住中央支持農村發展的機遇,引導廣大農民在激烈市場競爭中主動適應市場,拓寬致富路子,千方百計加快發展步伐。各地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突出資源特色,突出傳統工藝,培育了石獅的服裝,晉江的紡織、鞋帽、食品、建陶,南安的建材、水暖,惠安的石雕、建筑,安溪的茶葉、藤鐵工藝,永春的蘆柑、生物醫藥,德化的工藝陶瓷等區域特色經濟。全市形成紡織鞋服、建筑建材、機械制造、工藝制品、食品飲料等五大傳統產業和電子信息、修船造船、石油化工、汽車制造、生物醫藥等五大新興產業,分別完成產值3100億元和710億元。晉江運伙村建立10個生產基地,初步形成集種植、加工、保鮮、出口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并發展綠色休閑旅游,成為全國農民健身示范窗口。德化湖坂村、泉港黃田村分別利用石牛山和筆架山的地理優勢,發展特色旅游。晉江赤店村 “公司+農戶” 、西門村“3+3+3+1”(即村集體、村民、企業各占30%、村民小組占10%)、德化美湖鄉“股份合作林場+竹業加工廠”等發展模式,在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全市上下形成齊心協力服務“三農”的強大合力,激發農業、農村、農民活力,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