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總人口786萬,其中農業人口482萬,占全市總人口的62%。全市有139個鄉鎮、2059個建制村。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以來,我市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高度,以農村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為目標,深入開展形勢政策教育,積極推進公民道德實踐,大力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努力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農業發展、農民小康、農村和諧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2009年,全市農業總產值20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63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寬裕型小康。晉江、南安、惠安、石獅、安溪連續多年進入全國百強縣(市),所有縣(市)連續多年保持全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發展十佳,所有縣(市)連續多年躋身福建省文明(先進)城市(縣城)行列。我們的主要做法:
一、責任為大,機制建設應先行。我們始終抓住夯實創建機制這個基礎不放,努力構建齊抓共管的創建格局。加強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委先后出臺關于農村小康、寬裕型小康、改舊建新、寬裕型文明村、村鎮建設、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文明鄉鎮競賽、農村精神文明連片創建、保障在泉務工人員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建立“領導聯系、部門掛鉤、干部駐村”制度,統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市、縣(市、區)、鄉鎮普遍建立由黨委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的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市委常委會、市文明委會議定期研究部署創建工作,加強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指導和督促檢查。加強機制建設。組織實施《泉州市“十一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關于開展創建文明鄉鎮競賽活動的意見》、《關于在全市農村開展精神文明連片創建活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及各年度創建活動計劃。制定《泉州市各級領導班子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目標、工作機制及其考評原則》、《泉州市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編印《泉州市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分類指導要則》,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列為縣、鄉兩級領導干部績效考核、評先評優、提拔任用的重要內容,一些重要工作還列入市委、市政府督查限時完成項目,連續多年對各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績考核評價。加強資金投入。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爭取上級資金扶持,增加本級財政投入,把精神文明創建、民政、黨建、文化建設的部分經費進行捆綁,集中用于改善農村宣傳文化陣地和環境衛生設施。組織實施新農村建設“五大工程”,開展“百村示范、全面整治”行動,全市累計創建省市縣三級試點示范村798個,投入資金超30億元,啟動建設項目4000多個。累計選定省市縣三級扶貧開發重點村256個,投入幫扶資金1.98 億元,落實幫扶項目1200多個,完成“造福工程”搬遷19424人。晉江、石獅已初步形成“財政投入啟動、集體投入引導、社會融資為主”的多元投入機制。泉港、洛江、石獅、晉江、南安、惠安許多村鎮采取群眾自愿捐款出勞、經濟能人資助、拍賣街道管護權等方式,多渠道融通資金。總結推廣晉江“百企聯百村、共建新農村”做法,目前,全市有51個鄉鎮的98個村與154家企業結對,計劃投資6億多元支持新農村建設,一些項目已初見成效。一系列考核獎懲措施的實施,使各級的責任感和壓力感進一步增強,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全市形成全面發動、上下聯動、整體推動的創建工作局面。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