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各行各業涌現出一大批敬業奉獻的道德模范,他們以自己的道德品質和感人事跡,譜寫了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絢麗篇章。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幾十年來,“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的誓言是“為了大家不再餓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苦”。邱光華,一位用生命踐行使命的飛行員,為了救援汶川地震災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將翱翔的英姿永遠定格在災區的上空。王順友,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郵政局的投遞員,自從1985年參加工作以來在郵路上走了26萬公里。一年中,他有330天左右的時間在大山中度過,野外條件艱苦,野獸襲擊、意外受傷乃至腸子被騾馬踢破,都沒有阻擋他的投遞步伐……
這些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和奮斗經歷,盡管各不相同,但都飽含著敬業奉獻的時代精神。
什么是敬業奉獻?宋朝人朱熹給出了這樣的定義,那就是“專心致志以事其業”。敬業,專心致力于工作、事業,心無旁騖,執著追求,興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甚至性命以寄;奉獻,只問付出,不求回報,奉獻社會,奉獻他人,無愧于心。
敬業奉獻不僅是健康人生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健康的人生存在于“追求什么、做些什么、留下什么”的不斷自省和追問之中,存在于把自身事業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并努力工作、奉獻社會的過程之中,其價值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從社會角度看,敬業奉獻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建設既要靠黨的正確領導,也要靠全體公民兢兢業業地工作,樂于為社會奉獻。當前,在全球化潮流涌動、各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更需要公民發揚敬業奉獻精神。
時代呼喚敬業奉獻。作為我國公民的道德基本規范,敬業奉獻是公民的一系列社會責任意識的聚焦。我們所講的敬業奉獻,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道德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講敬業,就是要立足本職,兢兢業業工作,并不斷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聰明才智;我們說奉獻,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舍得付出一切。
敬業奉獻模范的先進事跡感人至深,他們為人民服務的真情,對事業執著追求的深情,不懼困難頑強拼搏的熱情,生動地展現了公而忘私、甘于奉獻、勤奮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風范。學習他們,貴在學習其精神品質,即用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本職工作,任勞任怨、精益求精,一心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做貢獻這種精神。
當一種行為符合了人民的意愿,它必將成為行動的示范;當一種精神應合了時代的呼喚,它必將凝聚起無窮的力量。這些道德模范的先進典型事跡之所以感動人、激勵人,是因為在這些先進人物身上體現了當今時代所需要和呼喚的敬業奉獻精神。倘若無數普通勞動者在平凡的崗位上,都充滿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創業、敬業、勤業、立業,我們的國家必會有欣欣向榮、百業興旺的局面。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3-18敬業奉獻——楊土生主要事跡
- 2010-03-18敬業奉獻——吳金來主要事跡
- 2010-03-17敬業奉獻--楊銀河
- 2009-06-04敬業奉獻好人——黃淑貞
- 2009-05-08敬業奉獻的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