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風首頁
> > 正文
張秀隆代表:變“送文化”為“種文化”
http://www.caoliu14.com?2010-03-04 11:21? ?來源: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在來賓,有一‘法寶’將農民緊緊凝聚在一起,那就是‘三求’文化惠農工程。”談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廣西來賓市委書記張秀隆代表興致很高。
張秀隆告訴記者:“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農村的文化體育設施仍然缺乏,已有的設施簡陋、功能不齊全,鄉村文化活動呈現出散,亂,小,質量不高、不經常、不 普及等問題,已遠遠滿足不了農民大眾對精神文化的實際需求。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保證農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醫療、文化及科技服務,滿足農民‘求樂、求知、求技’的愿望。”
“經過醞釀,來賓市出臺《‘三求’文化惠農工程實施方案》,擬用3年時間,為每個行政村建設一個燈光籃球場、一個文藝舞臺、一個科技文化衛生綜合活動室,組建一支農民文藝隊和一支農民籃球隊,逐步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張秀隆說,“為此,市委、市政府協調各部門,對籃球場、文藝舞臺、科技文化衛生室、綜合活動室等設施進行集中規劃建設,投入啟動資金1500萬元,籌集近億元資金大力實施‘三求’惠民工程”。
“可別小看了這些文體設施,它們可是一塊好陣地!”張秀隆舉例說,“通過開展球賽,農民農閑時有了去處,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各業余文藝隊結合當前農業生產知識、計劃生育、家庭倫理等宣傳教育內容,演出一些喜聞樂見的小品、彩調、山歌,大受群眾歡迎。而以前干部到農村做工作時,經常會感到各種阻力,現在干部不時到村里與農民打一場籃球友誼賽,在球場上成為朋友,工作好做多了!”
“‘三求’工程不僅讓農民的籃球蹦起來、健身熱起來、山歌唱起來、舞蹈跳起來,而且這一陣地已經成了村民集會、議事、放電影、宣傳黨和國家政策的重要場所,其功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張秀隆開心地說。(記者 劉昆)
![]() |
責任編輯: 徐嶸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