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生旅程來自于人性化的刑罰
阿裕,2001年,因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在監獄服刑兩年后,因病重暫予監外執行。后來,他成為漳浦縣綏安鎮社區矯正對象之一。“剛出來時,一些人對我仍有歧視,我找不到工作,感覺無路可走。”阿裕說。針對這種情況,司法所和其所在社區的工作人員及時到其家中走訪,對其各方面情況作了全面細致的了解。看到阿裕家庭困難,司法所的同志幫他修建沼池,引進蔬菜種植技術,發展起環保農業。“一想到我現在既能自食其力又能為社會做點事,就從心里感到高興,我的生活有了一個新的開始。”阿裕坦言,他將珍惜機會接受矯正改造。
“社區矯正的主要任務就是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和幫困扶助。其中,監督管理的目的就是在社區這個相對開放的環境里,盡量把罪犯對社會的危險性降低到零。”市司法局局長蘭宜奎說。在日常監管中,矯正對象分成嚴管、普管、二級寬管、一級寬管等四個等級進行管理,各矯正對象需周電話匯報、月思想匯報、月公益活動,并規定出轄區有請假、有銷假、不超假制度,嚴重違反相關管理規定的,將被按法律程序收監。
建議:讓人性化的刑罰在社區全面試行
調查中,記者發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時,我市矯正工作也面臨現實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有些群眾將社區矯正簡單理解為‘判了刑不用進監獄’、‘犯了罪不用坐牢’”,一位基層司法所工作人員說。
漳州市政協在調研協商的基礎上,提出許多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包括借鑒異地托管社區服刑人員的工作模式,解決矯正對象外出務工管理難問題;學習先進地區矯正工作向前延伸至庭審、向下延伸至社區(村)及相關單位、向后延伸至安置幫教的方法,著力形成工作無縫對接機制;建立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志愿者的聘用、管理、培訓、考核、激勵機制,形成志愿幫扶工作機制;堅持專群結合,整合社會資源,充分發動專家學者、退休政法干警、教師、機關干部以及律師、心理醫生、高校學生等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到社區矯正志愿者隊伍等。
“開展社區矯正工作是我國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探索完善中國特色刑罰執行制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社區矯正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也更符合社會主義刑罰‘治病救人’的改造理念。”市政協社會法制委主任李紀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