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17日訊(通訊員 吳會明)“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這曲炙膾人口的《外婆的澎湖灣》,常常會把人們的思緒帶到“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美麗海岸沿線,讓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11月16日,筆者從集美區重點項目服務中心了解到,廈門環東海域同(安)集(美)片區南段岸線綜合整治工程日前動工,投資6500多萬元打造的環東海域岸線千米人造沙灘,將使“外婆的澎湖灣”在此變為現實。據悉,預計至2010年6月份,轄區居民、學村師生、外來員工、過往游客,就可以到沙灘上娛樂觀光了。
據介紹,始從集美區轄內的這片人工沙灘的岸線全長1385米。即起點于集美大橋東側,大致平行于環島海域濱海旅游道路,往東北延伸,沙灘平均寬度約50米。人工沙灘所需的白沙,專門從漳州采購,用沙量達到7萬多方。建設人造沙灘,只是環東海域同集片區南段岸線綜合整治工程的一部分,業主單位為廈門百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據介紹,工程同時包括人工沙灘、護岸和旅游道路三個項目。其中濱海旅游道路長約1470米,路幅寬20米,該三個項目預計2010年9月份完工。屆時,從集美大橋橋頭往右拐,車輛行駛僅需五分鐘。因此,人們如果體驗沙灘的風味,無論是坐公交或自駕車,還是騎車或散步,都十分便捷。另據了解,按照該工程項目中長期設計方案,工程中的濱海道路項目與現在的濱海大道平行,今后,人工沙灘還要繼續延伸,直到同安灣大橋,總長度約6000米。
廈門環東海域同集片區南段岸線綜合整治工程,符合東海岸的城市規劃。不僅如此,它將改善海域環境,體現灣區各類海洋開發活動的綜合效益。今后,這里將形成一個集文化、娛樂、休閑、游覽于一體的特色旅游地帶。此外,集美大橋至該項目100米的地帶為紅樹林,而該項目至同安灣段6000米的地帶今后也將進行岸線彩化、凈化整治。屆時,從集美大橋至同安灣,將形成廈門島外又一新的娛樂、觀光,旅游、休閑勝地。
正在精心打造的廈門“外婆的澎湖灣”,原屬廈門環東海域水產退養整治灣區。始從2006年5月中旬,集美區東部海域水產退出養殖,共涉及轄區2個街道、4個居(公司)的退養面積,先后退出的有網箱養殖大戶2家、630余箱和吊養30多戶、3910余畝,以及灘涂養殖16630多戶、1.3萬余畝。期間,由于持續陰雨天氣和受潮汐等自然因素影響,給退養工作帶來不少困難。對此,集美區結合任務重、人手少和時間緊等特點,分淺海與灘涂兩大類,設立集美街道和僑英街道的東安、鳳林社區等三個工作組,分類指導,扎實推進,確保了退出養殖任務的全面順利完成。
退養整治工程啟動的同時,集美區率先在公布補助與獎勵辦法的基礎上,采取社保、培訓、推薦就業、集資建工業廠房等四條措施,迅速開展退養上岸漁民的轉產與安置工作,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鄭副局長認為:島外集美、同安等三個區養殖戶清退上岸,集美進度最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轉業轉產的措施落實得好,解決了養殖戶上岸的后顧之憂。
此次廈門在環東海域岸線打造“外婆的澎湖灣”即千米人造沙灘,將給轄區失地失漁農民帶來轉產就業、打拼創業增收致富的利好機會。如何落實好政府科學發展保民生系列政策,更加有效的破解退養上岸漁民長遠生計問題,集美區副區長張劍鳴表示:目前,區政府一方面正籌集一筆資金先行建設,在短期內沿著同集路一公里區間投資興建一定規模的工業廠房,以后再根據上岸群眾的意愿,把一部分股權轉讓給上岸漁民,從而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做好“世紀寶姿”時裝、“喜盈門”家居廣場、“海翔帆船”水上運動等項目的跟蹤服務,促其盡快投產,著手規劃一些適合搞第三產業的用地,鼓勵和吸納上岸漁民集資入股,發展與之相配套的通用廠房、外口公寓和物業、運輸及餐飲等集體經濟,實現持續增收。
集美區僑英街道東安社區居民張金發,以其超前的眼光、敏銳的思維和執著的追求,退養上岸又重新下海干起了新行當――率先開辟豪華快艇海上游。他通過信貸支持,籌措資金約60萬元,與人合股創辦集美區首家集海上觀光、休閑、垂釣于一體的“集美環海風光休閑有限公司”,自己任公司總經理。他說:“開辟快艇海上觀光游快一年,效益不錯,這與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鼓勵與支持分不開。”目睹廈門“外婆的澎湖灣”動工興建,喜出望外。“正引進兩艘仿古豪華機帆兩用游釣船,游釣船只停泊碼頭建設也在申辦。引進的豪華游釣船經費,由股東集資解決,停泊碼頭由政府規劃、吸納民間資本投建,整個海上游項目將由退養上岸漁民組成股東,實行股份制經營管理,自負盈虧。”張金發興奮而又激動地說。
項目落戶,帶動一方。廈門“外婆的澎湖灣”工程,為張金發的快艇海上游提供寬闊的發展前景。而張金發也信心滿懷:快艇海上游項目增資擴產后,可為社會提供400多個就業崗位,助推當地及周邊商貿、餐飲與旅社、酒店等第三產業的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