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丹桂飄香,武夷大地到處充滿豐收景象。
從武夷山市區出發,繞過景區,沿著江星公路行駛約25分鐘,我們便抵達武夷山市唯一的少數民族村黎前村。
這個與建陽市麻沙鎮比鄰的建制村,共有7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357戶,總人口1400多人,其中畬族人口超過三分之一。下派村支書陳立雄、村主任王發亮滿懷喜悅告訴記者:在黨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在上級民族宗教部門及當地黨政部門關心支持幫助下,黎前村這幾年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帶領群眾發展生產,千方百計為民辦實事,全村發生了根本變化!
村兩委干部領著我們爬山頭,走田間,訪農戶,感受畬村發展生產,興辦各項公益事業后呈現的新面貌。據介紹,黎前、黎新、黎源3個村被統稱為“三黎地帶”,是星村鎮欠發達地區,為增加農民收入,黎前村緊緊抓住3.1萬畝山林,2700多畝耕地做文章,除種植水稻外,這個村每年種植烤煙和芭蕉芋各400多畝,這里土質肥沃,氣候獨特,所產的芭蕉芋制成粉絲,口感特好,深受市場歡迎,成為遠近聞名的土特產品,村民為此增收不少。在原有毛竹山基礎上,3年來,村里發動村民新種毛竹500多畝,造林1600畝,為村民今后穩定收入打下了堅實基礎。
黎前村村財收入較少,村民人均收入也相對較低,要籌措資金為民辦實事顯得步履艱難,但村兩委班子仍然同心同德,利用好黨的民族政策,想方設法爭取各項目補助,在建設新農村,帶領村民奔小康中有所作為。對于上級的專項資金,村里把它用在刀刃上,絕不讓村民失望。幾年來,村里建成了一大批公益項目,都讓村民有目共睹,有口皆碑。針對巷道沆沆洼洼,村里投入4.6萬元,使全村960米巷道全部鋪上水泥路。投入36萬元,使村部至上源橋自然村2.5公里的山路,實現道路硬化,方便了這一帶320人的生產、生活,使肩挑背馱成為歷史。村里籌集60萬元,對通往渡洲、蘭家、洋墩3個自然村的800米彎彎曲曲小路進行改造,今年初順利通了機耕道,中間還建起3座橋梁,為使這片稻田旱澇保收,村里以此為契機,建成了2座引水壩,3條共1600米長的引水渠。村民鐘建坤感慨地說:“過去我們祖祖輩輩想都不敢想,沒想到這幾年變化會這么快,真要好好感謝黨和政府的民族好政策??!”
以往黎前村民均飲山壟田水和山溝水,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近年來,黎前村在上級有關部門支持下,又解決了2個自然村自來水問題,目前全村通水率達70%左右。信息時代離不開現代化的通訊工具,而黎前村長期以來信號不好,手機只有在外出時才能使用,為改變通訊落后狀況,村里爭取移動部門支持140萬元,在吳際、上源橋2個自然村建起2座基站,目前信號已實現全村覆蓋,家家戶戶的手機已不再是擺設品,手機成為村民與外界溝通,實現致富的好幫手。與此同時,黎前村部的信息化建設也邁出大步伐,中心配備6臺電腦,1臺49寸的液晶電視及電子滾動屏幕等,及時播發國內外重要新聞、農科技信息等,并配備專人管理,每天傍晚至夜間,這里吸引不少村民結伴前來上網,查閱生產、生活資料,堪稱便利。村民余小琴利用網絡銷售武夷巖茶,結交了許多省外朋友,每月純收入達2000多元,她說:“過去做夢也想不到,坐在家里也能與外界交往,彼此間的距離大為縮短,而且還能獲取正當收入,這都是農村信息化帶來的可喜成果,我們一定要用好它,爭取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強”!
對于教育、衛生、老年等事業,黎前村也予以足夠重視,本著實事求是,力所能及的精神,不斷改善條件,使之更好地造福村民。村完小有11位教師,100多名學生,針對學校存在的困難,村里四處奔忙,爭取資金17萬余元,對學校進行改造,新建了圍墻和操場,還添置了嶄新課桌椅。如今,師生們在環境優雅的校園內學習和生活,心情特別舒暢。為方便村民就近醫療,村里集資對衛生所進行擴建,增加了病床、衛生間等,使村民小病不出村。為改變村民衛生習慣,村里籌措資金,在人口地段,建起1座水沖式公廁,還建立7個垃圾池,配了保潔員,負責衛生清理,現在,黎新村衛生面貌大為改觀,村民都交口稱贊。
今年70歲的江梅林老人沒有兒女,無依無靠,在黎前村兩委關心下,他和另2位五保戶,住進村里新建的敬老院,衣食住用無憂,安享晚年,3位老人對此感激不已。在參觀畬鄉會館之后,村兩委干部引領我們行走在黎前小學至華僑農場紅衛分場的崎嶇山路上,邊走邊看,村書記鐘瑞興介紹說,將投資24萬元改擴建這條道路,以方便師生進出校園,目前,已完成招投標工作,即將開工建設。
短短半天,我們爬山涉水,走村入戶,一飽了眼福,切身感受了武夷山下畬族村的巨大變遷,感到由衷自豪和慶賀。村兩委對各級無微不至的關懷和鼎力相助也充滿無限感激。他們表示要繼續奮力拼搏,團結一致,爭取各方更多的支持,同時,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發展特色產業,要圍繞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中心做足文章,發展畬族文化旅游,把畬鄉建設得更美麗富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