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那張靚麗的“名片”
經濟欠發達的武平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紀實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會議。昨日下午,武平縣各行各業代表聚集一堂,參加該縣舉行的創建2006-2008年度省級文明縣城總結表彰大會暨爭創全國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動員大會。
掌聲,鮮花……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著無限的感慨和喜悅:8月26日,武平縣被省委、省政府
授予“省級文明縣城”榮譽稱號,成為我市首個“省級文明縣城”。每個人的心中,又都懷著一種堅定的信念和責任:接受新的使命,爭創“全國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
武平,這個經濟欠發達的革命老區縣,何以能夠在眾多的優勢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勇創“省級文明縣城”,為閩西再添一張靚麗“名片”?
轉變觀念,欠發達地方更應重視文明建設
創建文明縣城,可以促進經濟加快發展,可以改善民生惠及百姓,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環境。但許多人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一種軟實力,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作支撐,只有經濟發達的地方才可能創建文明縣城。欠發達地區要爭創文明縣城,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武平的決策者卻認為,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更應該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更需要用精神文明推動物質文明。作為財力相對較弱的縣份,只要樹立信心,迎難而上,堅持統籌兼顧,也能夠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上新水平。
“舉全縣之力創建省級文明縣城”。2006年,武平縣勇敢地走上了爭創“省級文明縣城”之路,把文明縣城創建工作作為縣委、縣政府全局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各級領導干部年度責任目標,使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一同規劃、一同部署、一同落實、一同考核,有計劃、有步驟,堅持不懈地予以強力推進。
后來的事實證明,精神文明建設先行,是能夠促進其他工作“越來越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