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縣地處泉州市西北部,面積1468平方公里,總人口55.5萬人,轄22個鄉鎮、236個村(社區)。2006年以來,該縣圍繞生態文明縣城這一目標,做優縣城環境,注重生態保護,提升市民素質,文明縣城創建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做優縣城環境,四個“完善”夯實文明縣城創建工作基礎。(1)完善市政設施。完成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縣城總體規劃修編,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06年的10.5平方公里擴大到12.5平方公里。2008年完成電網建設資本性投資6696萬元,新鋪設自來水管道4.5公里。(2)完善市政管理。建立縣、鎮和社區三級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城區環境整潔有序;實施“暢通工程”,城區交通井然有序;推進文明工地創建,建筑工地文明施工;開展“掃黃打非”專項活動,文化市場健康發展。投資447萬元建立“永春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食品放心工程,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100%。(3)完善治安防控。(4)完善社會保障。
二是注重生態保護,三個“抓好”提升文明縣城創建工作水平。主動承擔晉江上游保護生態的責任,堅持生態、產業、文化相融合,科學布局生態產業發展。(1)抓好生態建設。組織實施《永春生態縣建設規劃》,重點發展以生物醫藥為龍頭的生態產業和健康產業,被省政府確定為“福建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試點縣”。實施城區綠化工程,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8.8%。著力打造“牛姆林生態旅游”品牌,建成3個森林公園和11個風景名勝區。(2)抓好環境保護。以“三清六改”、“家園清潔行動”等活動為載體,營造優美的城鄉環境。(3)抓好節能減排。嚴格落實《永春縣發展循環經濟暨節約能源專項規劃》,健全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
三是提升市民素質,四個“加強”全面塑造縣城文明形象。(1)加強廉政教育。(2)加強誠信教育。出臺《關于實施“誠信永春”工程的意見》,加速構建以道德為支撐、以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體系。(3)加強道德教育。在全社會深入開展“知禮儀、講榮辱、謀發展、促和諧”活動,在中小學校深入開展“知禮儀、講文明、樹新風”實踐活動,在機關、企事業單位繼續深化“共鑄誠信”和“公民道德實踐”主題活動,在社區深入開展愛心志愿奉獻活動,塑造和培育良好的市民素養。(4)加強文化普及。
四是突出縣域特色,四個“堅持”豐富文明縣城創建工作內涵。(1)堅持以城帶鄉,實現互動聯動。發揮縣城文明創建活動的示范輻射作用,探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連片創建”的有效途徑,探索適合山區實際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模式,涌現出北溪村“鄉村休閑型”、大羽村“特色文化型”、豐山村“村容整潔型”等十個創建典型。(2)堅持開拓創新,不斷豐富思想道德教育載體。由縣財政撥出專款100多萬元,在縣職業中專學校建立青少年就業培訓基地,對初中、高中畢業后未升學又未就業的青少年進行培訓。推行“支部牽頭抓總、村組干部包片、黨員掛鉤聯系、致富能人融入”的“聯、幫、帶、引”的社會閑散人員幫扶管理模式,舉辦職業技能培訓班,1000多人得到培訓。三年來,2000多名社會閑散人員實現就業。(3)堅持文化傳承,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整理出版《永春白鶴拳》手稿,成功舉辦中國永春白鶴拳——日本沖繩剛柔流空手道武術交流演武大會。武俠電影《白鶴拳》正處于緊張籌拍中。(4)堅持整合資源,促進海內外共建。重視僑務工作,拓展與新華僑華人、海外留學人員和華裔新生代的交往。重視對臺文化交流,先后組織教育、文藝、武術、道教交流團到臺灣開展交流活動;臺灣《發現新大陸》欄目和東森電視臺攝制組先后來我縣拍攝永春白鶴拳專輯;臺北市兩岸南音推廣協會理事長林女士回鄉開展南音交流活動。三年來,海外鄉親、港澳臺胞捐資5461萬元用于興辦公益事業,臺胞共出資1000多萬元投入留安山公園、魁星巖等旅游景點建設。
責編:陳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