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1個人的月繳費和待遇計發基數統一設定為2413元
■在7月1日起生效但6月底前參保個人可以少繳4946元
文明風6月8日訊(通訊員 吳會明)今年,廈門集美區在原有基礎上創新被征地人員養老補助機制,被征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參保面不斷擴大,同時從7月1日起,為轄區首次參保的被征地人員發放老年養老補助。但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當事人首次參保是在當年的7月1日起開始生效啟用,加上廈門市社會平均工資的調整和當地政府的補差,所以被征地人員在6月底前申請辦理參保,個人繳費部分還可少繳4946元。
據了解,此次廈門集美區將被征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參保對象調整為經批準耕地被征用40%以上的村民小組的村民,或耕地被征用40%以上且在征地時對該土地享有承包權的村民。今年將月繳費和待遇計發基數統一設定為2413元,往后政府還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適時對該基數進行調整。從7月1日起,集美區將對省相關文件中規定的2008年2月19日以后土地被征用、且征地后人均剩余耕地面積低于所在行政村征地前人均耕地面積的30%、征地公告發布之日年滿60周歲及以上的被征地人員發放老年養老補助,其中已按月享受各類生活待遇的人員不享受老年養老補助。
廈門集美區人勞社保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筆者,日前,他們給符合申報養老保險的失地失漁農民算了一筆賬,按照調整后的補助標準,在今年6月底前參保人選擇按照社平工資60%參保的,繳費總金額為50585元,區政府給每人補助1.35萬元;7月起廈門社平工資將調整為2413元,繳費總金額也相應增加到57332元,區政府給每人補助1.53萬元。這樣,6月份繳費與7月后相比,雖然政府補助標準增加了1801元,但參保人需多交6747元,兩者相抵,6月底前參保人可少繳4946元。老年養老補助月標準為廈門市上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月均補差標準,并實行社會化發放。
廈門集美區委副書記黃聰敏介紹,目前,隨著廈門市海灣型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和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穩步推進,集美“文教區、工業區、新城區”三大平臺狂飆突進、如火如荼,廈門新火車站、集美大橋、杏林公鐵大橋等一批省市重量級項目陸續落地、投用,加上轄區的東、西海域水產退養整治,集美區被征用土地已達30平方公里,相當于2003年廈門行政區劃調整前原集美區和原杏林區10年的征地總和,全區因此失地失漁農民累計超過6萬人。集美區委區政府把及時有效解決這一群體的養老保險問題,作為推進征地拆遷和項目建設及統籌城鄉發展的大事來抓。
今年,廈門集美區在“土地換社保”模式率先廈門島外各區實施失地失漁農民養老保險試點基礎上,相繼出臺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大幅增加社會保障方面財政投入。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區已累計為34個村居的8900多人辦理參保手續,組織入庫養老保險金近3.5億元,有7200鑫人已開始按月領取養老金。“土地換社保,即利用被征地農民獲得的土地補償款幫其辦理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既從根本上解決了失地失漁農民養老問題,有效破解征地拆遷難和推進項目建設,又有力促進了‘保民生、保增長、保穩定’落到實處,成為科學發展求先行的一項舉措。”黃聰敏說。
責編:陳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