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5月26日訊(通訊員 陳南生)連日來,在龍巖市新羅區大池大山、鐵山平林等公路沿線,幾十名養路工作在為公路景觀做好除草、下肥、殺蟲等工作,加強“綠色長廊和諧公路”建設和養護工作。
去年,龍巖市新羅區大池鎮被評為省級“綠色長廊”建設十佳景點之一,今年以來,龍巖市以此為契機,加強和深化“綠色長廊和諧公路”建設工作,在國省道全線補植、新植喬木2300棵,草皮50000平方米,綠化里程140多公里。同時還建起鐵山、白沙等6個大型的公路景觀,總面積極超過30萬平方米,這些“綠山長廊”的公路景觀,充分體現出了龍巖市公路特色和公路文化、6個不同風格的綠化景觀以喬木為主體,草坪為襯托,色、葉、形各類灌木、花卉為占綴、喬灌、花、草有機結合、綜合應用,與周邊環境和人文景觀相協調,成為公路綠化美化的亮點。龍巖市還強化“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公路養護管理,對綠化景點實行“三分種、七分養”,做好除草、澆水、松土、下肥、殺蟲、修剪等工作,鞏固、提高、深化“綠色長廊和諧公路”建設。
2002年8月始,市文明委組織啟動了“閩西千里文明長廊”創建工程。創建工程是以龍巖市為中心,在閩西范圍的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旅游公路沿線,7個縣(市、區)沿途73個鄉(鎮)、309個行政村范圍內,圍繞“路容路貌、水土保持、沿途設施、交通秩序、鄉容村貌、生態環境、移風易俗、治安網絡、文明創建”為重點內容的精神文明區域創建活動。同時以“愛閩西、建龍巖、美家園”為主題,以爭創全國、全省文明城市為目標,以龍巖城市為中心,以過境的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旅游公路為軸線,輻射帶動沿線廣大鄉鎮、旅游風景區、革命舊址等開展各項創建活動。
閩西千里文明長廊創建涉及部門多,牽涉面廣,影響力大,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協調下,去年該市將閩西千里文明長廊創建列為全市的品牌項目,要求各級各部門既各司其職,又團結協作,各職能部門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幾年來全市共投入近千萬元,在主干線公路兩旁種下尾葉桉、冬春樹40萬余株,公路綠化里程達200多公里,國、省道兩邊綠化樹已逐步成林;環保部門加強對沿線粉塵污染專項整治,加強生態保護,交通公路部門投入5537萬元對國、省道路面進行改造,著力實施“路面改善工程”、“千里文明綠化工程”,完成路面重鋪77萬平方米。
作為沿海發展的腹地和后花園,同時又是有重要影響的旅游景區,閩西理應成為一道山青水綠的美麗風景線。為進一步改善該市投資、旅游環境,全市各縣(市、區)開展了一場旨在凈化、綠化、美化閩西的環境集中整治行行動,實現了青山無白點、河水無污染、公路無障礙、大氣少污染等,全市國省道沿線鄉村、集鎮以及沿江面貌煥然一新。
責編:陳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