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臨泉縣龐營鄉耿莊行政村王閆莊,68歲的王慶功是村里留守老人的一個縮影──在過去的一年里,他的生活非常簡單:看房子、帶孫子;白天偶爾看看書報、看看電視,晚上早早睡覺,娛樂活動基本為零。
“政府組織的送文化下鄉一年就一次,老人們都盼著,也很愛看。他們平時的文化生活也比較少,只能在敬老院看電視,或者看看廬劇、黃梅戲的影碟。”舒城縣舒茶鎮敬老院院長胡孔映表示。
記者近日在安徽一些農村采訪時發現,除了一些鄉鎮所在地能享受一年一兩次的“送文化下鄉”義務演出外,偏遠村莊的業余文化娛樂生活基本是空白。
“下鄉”表演:收入可觀,帶動農民致富
當政府部門組織的各種形式“送文化下鄉”演出因種種原因難以深入基層、發揮作用、滿足農村實際需求時,安徽的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卻在農村基層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安徽農村演出市場的主體。
據安徽省文化市場管理局副局長胡敏介紹,安徽目前已經領取《營業性演出許可證》的民營文藝表演團體1300余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年演出40余萬場(次),總收入超過4億元。民營文藝表演團體以馬戲、雜技、曲藝、現代歌舞及傳統地方戲劇等表演為主,主要分布在阜陽、宿州、淮北、滁州、安慶、宣城等地,其中僅阜陽和宿州兩市的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就近千家。
“這些民營團體成長于農村,扎根于農村,有著非常敏銳的市場開拓精神和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不僅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帶動農民致富,也滿足了廣大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胡敏說。
以阜陽市臨泉縣為例,全縣唯一的國有劇團──臨泉縣梆劇團,每年演出260場左右,其中公益演出50場,“送戲下鄉”只能覆蓋到縣城社區和31個鄉鎮、1個工業園區政府所在地,2008年毛收入14萬元左右。臨泉縣已經登記在冊的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有近700個,他們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大部分能盈利。其中,2000年成立的臨泉縣江海藝術團以不足縣梆劇團三分之二的演員人數,創造了年演出430場(縣城110場、農村320場)、2008年毛收入近40萬元的業績;韋寨鎮韋周行政村韋小莊自然村則因雜技致富,該村35戶人家、180口人有24個雜技隊,人均年收入超萬元。
必須更多地依靠“種文化”
基層文化工作者和一些專家學者指出,將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建設成為“文化下鄉”主力軍的時機已經成熟,這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鼓勵和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政策細則,建立公平完善的市場環境,規范和引導其優勝劣汰。
安徽省文化廳社文處調研員張向杰指出,“送文化”下鄉,給農村送去的是名演員、精品文化,更多地體現黨和政府對基層群眾的關心。但由于“送文化”成本較高,要惠及每一個基層群眾不現實,必須更多地依靠“種文化”,以靈活、機動、低成本的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為主陣營,政府進行規范、引導,培育民間文化、本土文化,在農村建立起健康積極的主流文化陣地。
責編: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