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3月10日訊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相承,物質是基礎、是前提。武平縣雖然發展基礎較差,目前的發展水平仍處在全省靠后位置。但近幾年來,尤其是在2006年縣十一次黨代會以來,主動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大局,確立建設閩粵贛邊經濟強縣發展目標,大力實施"項目興縣、項目富縣、項目強縣"戰略,對招商引資、園區建設、產業培育、城市發展、新農村建設、交通基礎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進行合力攻堅,努力推動武平迅速走向崛起,全縣上下呈現出加快發展的勢頭、良好的發展氛圍、難得的人和局面、走向崛起的態勢。
一、發展步伐持續加快。2008年是近十年來武平發展最好的一年。一是經濟增長最好。五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其中,工業投資增長99.8%,居龍巖市第一位;城鄉5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90.5%、地方財政收入增長36.3%,居龍巖市第二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1.9%,居龍巖市第三位。二是各項指標完成最好。地區生產總值、農業總產值、第三產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項指標總量排位居閩粵贛邊5縣(武平、平遠、蕉嶺、會昌、尋烏)之首,工業總產值總量排位居第二位。三是發展成效最好。在實現經濟發展提質增速的同時,更加注重和諧社會建設,更加注重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更加注重增強發展活力,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優化發展環境,和諧社會構建持續有效。
二、發展質量持續提升。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31.8:32.2:36.0,二產比重首次超過一產,工業化程度由2001年的42.3%提升到53%,標志著邁入工業化初級階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地方級財政收入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翻一番的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1990年和1982年的8.6倍和15.7倍。
三、發展后勁持續夯實。2008年落戶我縣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7個,總投資110.9億元,億元以上項目數和投資量均為歷史之最。武平工業園區、十方和巖前工業集中區累計投入3.8億元,各項配套基本完善,"三足鼎立、眾星拱月"的經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2008年投入城市建設資金2.8億元,實施了40個城建滾動項目,城市集聚帶動能力顯著提升。
四、發展環境持續優化。2009年,武平可基本完成境內國省道改造,通行政村公路已經全面完成,永武高速(永安至武平)今年國慶前可實現通車,漳武高速已通過預可審查即將開工建設,浦城-建寧-龍巖-梅州雙線高速鐵路線走向途經武平已經確定,武平在閩粵贛邊縣域交通樞紐中心位置進一步凸顯。同時,近幾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電源電網、農業基礎建設,各項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五、發展合力持續增強。在改革發展實踐中,我縣不斷總結、不斷摸索,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工作中始終堅持以發展凝聚人心,以發展鼓舞士氣,以發展振奮精神,以發展增強信心。全縣上下風正氣順,人和業興,形成了團結和諧的強大合力。
可以說,武平已進入自身發展加速階段的最佳時期,同時,還面臨中央支持海西發展、支持老區蘇區建設的良好機遇,作為中央蘇區縣的武平,正在打基礎、創條件、挖潛力,筑牢物質文明基礎,在逆境中奮力推進文明縣城創建工作。
責編: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