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開展各類文明創建活動。縣文明辦認真落實縣文明委交辦的工作任務,積極組織協調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著重抓好家庭、學校、單位、社區四個環節,三年來全縣共評選“十星級文明戶”2000余戶,“五好文明家庭”500余戶;城區范圍內所有行業和窗口都申報了各種創建活動。在第十屆各類文明申報創建中,全縣申報創建省級各類文明的有26個,申報創建市級各類文明的有58個,申報創建縣級各類文明的有166個,其中申報創建文明社區的覆蓋面達到了100%。堅持開展和諧社區(小區)、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單位創建活動,把和諧創建要求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創新各類創建考評工作辦法。一是確定了五條基本原則,即:標準要求和現實可能相結合;單位部門的工作成效和文明創建的基本形象相結合;日常了解或年度調研與屆末考評相結合;社會評價與組織評價相結合;選優表彰和劣質淘汰相結合。二是采取了創新的評分方法,由實地考評(占總分的30%)、社會測評(占總分的30%)、年度調研評價(占總分的40%)和相關部門評分四種形式的權數綜合形成最終評價,按得分高低進行排序,按20%的比例進行末位淘汰。通過創新各類創建考評工作辦法,加強指導,動態管理,各類創建主體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創建水平取得長足進步。
七、著力民生,切實解決好群眾關心的難點問題
我縣十分重視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堅持把創建活動與解決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緊密結合,著力民生、著力民心,不斷促進社會和諧,提高文明創建水平。
1、積極開展閩西紅土地千里文明長廊建設暨國、省道沿線鄉鎮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在縣委、縣政府文明長廊工作領導小組帶動下,各鄉鎮都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有專門負責的領導和成員。成立由縣委領導帶隊的專門督查組,狠抓工作落實。在市“家園清潔”項目和市委文明辦鄉鎮環衛基礎設施項目撥款的基礎上,由縣、鄉自籌資金300余萬元,用于改善環衛基礎設施,目前各鄉(鎮)都已成立專門的環衛隊伍,配備了環衛車輛;有條件建設的鄉鎮都建好了垃圾填埋場;實行垃圾收集有償服務,初步建立了環境衛生工作的長效機制,全縣農村環境衛生面貌有較大改觀。
2、建立了文川河整治的長效機制。文川河是貫穿我縣城區的河流,與城區及近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休戚相關,也是城區主要的景觀形象,由于過去管理不夠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不夠健全,成為我縣人民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之一。縣委、縣政府把文川河治理作為一項重點為民辦實事項目,實行全面動員、綜合整治,健全管理和責任分工體系,并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監督獎懲、宣傳教育等方面構建完善的運作系統,為群眾營造怡人美麗的家園環境,受到群眾的高度評價。
3、推進鄉鎮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心的基地建設。在廈門市文明委的大力扶持和省、市文明辦的精心指導下,我縣認真貫徹上級要求,精心選址,合理安排,“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心”的項目建設在連城落地并取得顯著效果。目前我縣廟前鎮、林坊鄉、蓮峰鎮鷓鴣村等7個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心項目,已全部建成并開放接待群眾,成為農民自己的“家”、致富奔小康的“加油站”。
責編:陳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