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舉辦了第二屆文化節(jié),這是福建省首個村級文化節(jié)。為期三天的文化節(jié),由村民表演他們喜聞樂見的文藝節(jié)目。蓉中村還成立了南音隊、腰鼓隊、木偶隊、舞獅隊等文藝表演團體,深受村民的歡迎。
蓉中村的文化建設是南安市開展文化活動的一個縮影。該市從去年開始實施“文化低保”惠民工程,豐富村民生活,有效地促進了當?shù)剞r村和諧社會建設。
“文化低保戶”享有“六個一”保障
南安市位于閩南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經濟連續(xù)多年位居全省十強縣行列,但當?shù)夭簧俎r民的文化生活仍未達到“溫飽”水平,一部分群眾仍然存在著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參加文化娛樂活動難、收聽和收看廣播電視難。
2007年3月,經摸底調查,南安市2200多人被確定為“文化低保戶”,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這部分人實行“六個一”基本文化生活保障機制,即擁有一份常年性適合的讀物、一件基本的視聽設備、掌握一項基本的文化技能、每月參加一次文化娛樂活動、每月觀看一場電影、每季度看一場戲。
柳城街道金街社區(qū)居民陳青火與該社區(qū)另外9位居民被列為“文化低保戶”。46歲的陳青火是金街社區(qū)一名園林修剪工,只有小學文化,經濟條件困難,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看家中那臺老式的14英寸黑白電視機。陳青火被列入“文化低保戶”后,社區(qū)干部為他送去一臺29英寸彩電,免費贈閱了《福建科技報》。陳青火說,家里新添了彩電和報紙后,每天的生活充滿樂趣。
增強農村文化“造血功能”
2007年,南安市將“文化低保”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逐步擴大對文化生活貧乏人群的幫扶覆蓋面。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鄉(xiāng)村文化陣地、文化底子、文化特點的調查,確定首批77個重點村作為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試點。
南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夏麗清介紹,目前,各重點村對原有的老人協(xié)會、舊校舍、企業(yè)以及公共文化活動場所進行整合,建設了思想文化室、便民讀書室,配備了宣傳欄、閱覽室、棋牌室和科普活動室等,還建成“文化低保”工程公益電影放映點,每月為群眾免費放映一場電影。
記者發(fā)現(xiàn),這些措施實施以來,南安農村地區(qū)的文化活動不斷推陳出新:官橋鎮(zhèn)內厝村把講文明樹新風、學文化提素質等宣傳教育融入新農村建設,建起“農民學堂”,開辦掃盲夜校和農民文化技術學校;梅山鎮(zhèn)蓉中村確立“以先進的思想文化占領農村陣地,以文化繁榮發(fā)展引領帶動現(xiàn)代農村經濟發(fā)展”的理念,規(guī)劃建設文化先導型新農村;石井鎮(zhèn)菊江村的高甲戲劇隊、輕音樂隊和婦女腰鼓隊等文藝演出隊全部走向市場,既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更增強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記者了解到,南安市將進一步著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村和諧文化建設,并建立長效機制,保障農村文化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夏麗清表示,南安市將以政府為主導,構建縣、鎮(zhèn)、村、戶“四級文化陣地網絡”,在服務內容上,準確把握群眾文化需求新動向,做到文化供給多樣化、鮮活化。
同時,南安市將建立部門聯(lián)席會議制度,各有關部門和組織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把文化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考核,納入干部考核指標和新農村建設合格驗收等評價體系,組織開展評比競賽活動,對文化設施完備、文化活動開展較好、文化扶助成效顯著的村級組織進行表彰獎勵。(記者 李大宏 沈汝發(fā))
責編:林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