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創建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
2005年廈門摘取首批全國文明城市桂冠時,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就提出:“創建文明城市,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逗號、沒有句號。”他表示廈門將以更高的標準繼續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為此,市委、市政府每季度都要召開一次文明創建點評會,查找問題,落實整改責任。點評會通常分兩步進行,一是事先不通知檢查路線,突擊檢查,現場點評;二是將事先“偷拍”的錄像在會上曝光,不留情面,公開點評。
像點評會一樣,廈門通過建立健全領導責任、社會參與、點評考核、指數監測等機制,逐步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環環相扣”的“責任鏈”,以及“相互銜接、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約束鏈”,形成文明創建的長效機制。
在思明區頂澳仔路,記者看到,清幽整潔的老巷里,咖啡屋、時裝店等商家點綴其中,文明之風撲面而來。這里居民樓掛著的“衛生保潔責任牌”也格外搶眼。據介紹,思明區在文明創建中探索出的衛生保潔“亮牌管理”、城市執法“9+1”等模式,效果明顯。
負責頂澳仔路31號樓衛生保潔的林躍民說:“我的姓名、責任范圍、監督電話都寫在牌上,哪里衛生出問題,馬上就會有人找,偷懶不得?!?/font>
在文明創建過程中,廈門先后出臺70多項涉及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園林綠化、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等方面的法規、規章,實現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三同步”。
文明市民造就文明城市
4年前,一個集社會各界捐贈的愛心物品,讓困難群眾各取所需的“愛心超市”,在廈門市思明區嘉蓮街道應運而生。如今,廈門所有街道都建立了愛心超市、博愛超市,并衍生出愛心網校、愛心助學、愛心圓愿等多種形式,覆蓋范圍也從幫扶轄區困難群眾擴大到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成為廣大市民奉獻愛心的大平臺。
記者來到位于長青社區的嘉蓮街道愛心超市,五排貨架裝滿了調和油、掛面、襯衫、兒童玩具等,10多名群眾正在細心挑選?!斑@里的食品、用品全部是單位、個人捐贈的,從未斷過貨,政府也從未掏過一分錢。”嘉蓮街道人大工作室主任謝水宗說。
沒有文明市民,就沒有文明城市。廈門十分注重激發廣大群眾參與文明創建的熱情,讓市民在參與中提升素質、共享成果。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廈門愛心超市累計受贈約124.5萬件物品,價值約2288.07萬元,共向47.2萬人次發放119.5萬件物品,價值約2215.87萬元。
困難群眾、老年人、未成年人在廈門備受關愛。在湖里區的金尚、金山等社區,黨員干部和居民組成志愿者,與“空巢老人”建立了一一對應的“平安鈴”快捷聯系通道。老人只需撥打簡易的“平安鈴”號碼,很快就會得到志愿者的幫助。
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據了解,目前廈門有近20萬名注冊志愿者,常年開展交通督導、環境保護、義務獻血、幫孤助殘、科普宣傳等志愿服務。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機關干部也加入到志愿者行列。而活躍在大街小巷的“老媽媽幫教隊”“老警察巡邏隊”“老年人‘除癬’隊”更展現出獨特的風采。
已在華福社區義務“除癬”8年的67歲老人俞璟說:“我每天都要帶著鏟子在社區轉上幾圈,見‘癬’就除,既鍛煉身體,又美化環境?!彼€將除下的小廣告制作成一本本《集“癬”冊》,交給城管部門作為執法依據。目前,僅華福社區的“老年人‘除癬’隊”就有近40人加入。
“大小事情,事事關乎廈門文明形象;新老市民,人人肩負文明建設責任。”廈門圍繞創建開展的“和諧鄰里節”“四德建設同參與、共建文明迎奧運”“文明辦網、文明上網”“道德模范評選”軍民共建文明城等一系列活動,激發廣大干部群眾、駐廈官兵、青少年參與創建熱情,使文明創建深入人心。
今年初福建省城調隊在廈門發出1000份問卷,在“您是否同意廈門繼續申請參評全國文明城市”一欄中,1000份問卷給出的答案全部是“同意”。如此雄厚的民意基礎,正是廈門文明創建持續推進的不竭源泉。(記者 盧志勇)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