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書去”。四月的清早,春光明媚,永春縣玉斗鎮玉美村康現代約上幾個茶農一起到村文體中心看書。剛跨入大門,“呦,大家來得真早。”只見文體中心里,看書的看書,下棋的下棋,大家各忙各的,康現代也一頭扎進了茶葉制作類的書堆里。
“以前農民生活單調、乏味,現在農民在家門口可以零成本地讀書看報、運動健身了。”永春縣文化創建領導小組負責人介紹說。4年來,永春縣將文化創建作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共投入近千萬元用于農村文化建設。如今,鎮村文體活動中心建起來了,鄉村文藝隊伍活躍起來了,農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了,昔日的“曬谷廣場”也變成了農民的文化廣場。
零成本享受文化生活
“農村生活匱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的文化生活成本高。”永春縣文化館館長劉寶生說,農民分散住在各個村落,而縣里體育館、圖書館等重要文化設施集中在縣城,跑一趟縣城得花去往返車費、吃住等費用,這對于農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農民不喜歡到縣城來,并不意味著農民不需要文化生活。”劉寶生說,每逢文藝下鄉或三下鄉等活動總是擠滿了前來觀看的群眾,這足見農民對文化生活的“渴求”。
“讓農民零距離零成本地享受文化生活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之一。”永春縣文化創建領導小組負責人說。自2005年開始,永春縣、鄉財政每年撥出數百萬元支持文化建設,加上省、市的補助,在6個中心鄉鎮建成了文體活動中心,為30多個村(社區)配備了圖書室、閱覽室、棋牌室、健身路徑,將“祠堂、廟堂、會堂”改建成“學堂”,培育出了一都山歌隊、湖洋百人女子琵琶隊、岵山大鼓吹隊、東平舞龍隊等民間文藝隊伍,沉寂多年的鄉村重新活躍起來了。
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姚進仕是下洋鎮上姚村一位經濟能人,在其家里采訪他時,發現偌大的客廳里最顯眼的是擺滿了黨報黨刊的報刊架。閑聊中,最讓姚進仕津津樂道的不是裝修氣派的客廳,而是堆滿各類書籍的書房。姚進仕說,以前讀書少,現在經濟發展起來了,覺得富了口袋更要富腦袋。
上姚全村2800多人,擁有轎車200多輛,早在1995年該村產值就超億元,2007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20萬元。今年,讓該村村民最為歡呼雀躍的不是經濟收入增長了多少,而是該村被列入縣繁榮城鄉文化建設工程示范點,投入近200萬元建成了村影劇院、村文體活動中心,建設了南音室、棋牌室、康樂球室等,成為今年永春文化示范村創建的典范。
村民們說,“以前口袋空空不可能有幸福感,現在住上了新房坐上了轎車,但是精神空虛依然不可能有幸福感。”富裕了的上姚村民厭倦了“親朋好友一大坨,放完鞭炮就擺桌,麻將撲克擲骰子,不像賀喜像賭窩”的暴發戶日子,渴望過上健康文明的生活。4月7日,村文體活動中心揭牌那天,村民們燃放鞭炮以表達內心的喜悅。
上姚村黨支部書記姚章墩說:“文體活動中心建成后,劃拳喝酒的少了,讀書看報的人多了,花幾百萬元用于文化建設,很值!”
農村文化走出國門
今年3月,永春白鶴拳史館隊到香港參加第六屆國際武術節,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4000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奪得1金3銀4銅的佳績,震動了國際武壇,旅港永春鄉親特地設慶功宴表示祝賀,而這支代表隊卻是一群憨厚的農民。
“誰說農村文化就是愚昧的、落后的?農村文化也可以走入城里,走出國門。”永春縣文化創建領導小組負責人說,像白鶴拳,是永春民間的一種拳術,農民忙時耕地,閑時練拳。這種發源于民間的白鶴拳文化卻深深吸引了海外人士的目光,英國、法國的海外人士紛紛踏訪而來,蓬壺鎮觀山村的農民也走出國門,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展示白鶴拳魅力。
宰豬的年輕人站到縣城的舞臺上一展歌喉,評上了“十佳鄉村青年歌手”;沒有讀過幾年書的70歲老人自創“海綿剪”,被邀請到城市展覽;偏遠山村的山歌手們把山歌唱到了經濟特區……經過整合、提高后,永春的農村文化正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國內走向國外。(顏堯民 施由森)
責編:林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