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9月20日訊(通訊員 繆順春 龔義麟)在水北街道勞動事務保障所里,有三塊牌子特別醒目,它們是2004年省勞動就業中心頒發的“街道勞動保障所平臺建設先進單位”,及2006年南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邵武市委市政府分別授予的“先進單位”。三塊牌子折射出了水北街道勞動事務保障所在服務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企業的領域里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績。
曾是下崗一條街
水北街道轄區共有中央、省、南平及邵武市屬企業單位122個,企業改制以來,作為老工業區的負面效應顯現,下崗失業人員逐年增多,到2002年底達到高峰,下崗失業人數2868人,其中“4050”援助對象1068人。人們形象的稱之為“下崗一條街”。
面對再就業難帶來的困境,街道領導沒有悲觀畏縮,而是迎難而上,積極調整工作思路,把再就業工作提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提出要象抓項目一樣抓這項工作,要把這項工作當作民心工程、穩定工程來做。為此,2002年,街道成立了全市首家勞動事務保障所,各項工作緊鑼密鼓的展開。
努力做好三件事
勞動事務保障所成立后,根據上級要求,必須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街道專門抽出兩名專職人員負責,騰出臨街最好的店面,做為辦公場所,經費給予傾斜,各種制度上墻,各居委會成立勞動事務工作站,主任兼站長。著力辦好三件事。
第一件,摸清家底。街道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摸底活動。上下齊動歷時一個多月,走訪了7723戶住戶、21200多人,工作極為辛苦,卻得到了準確的第一手資料,內容細致到下崗失業人員的原工作單位、下崗時間、是否已就業、在哪就業、是否有就業愿望、需要什么幫助、需要什么樣的培訓、希望怎樣的待遇等等。鋪以問卷調查,做到了五清:服務對象清、下崗時間清、家里情況清、求職目的清、存在困難清。
第二件,建立臺帳。經過調查摸底,建立了再就業花名冊、未就業花名冊、外出打工人員花名冊、“4050”人員花名冊及求職人員登記冊等。
第三件,制定規劃,推進就業。有了前期的基礎,街道依托勞動事務保障所制定了再就業三年規劃。2003年開始,與各社區鑒訂了責任書,出臺考評獎罰辦法,通過三個途徑推進再就業工作。第一向轄區重組企業積極推薦優先考慮原有職工;第二通過用工信息推薦就業;第三開發社區崗位。同時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為他們辦理《再就業優惠證》,為“4050”援助對象接續社會養老保險,為下崗失業人員辦理小額貸款申請手續等。據統計,2003到2005年三年規劃,街道共安排下崗失業人員一千多人。而象梁秀英、趙慧等下崗工人通過自主創業現都已是成名的企業家。她們成功后積極回報社會,又主動招收下崗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