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亂倒、東西亂擺放、雞鴨狗到處跑、池塘漂滿塑料袋”……這是大家印象中的農村衛生環境。然而,記者近日在漳州市龍文區湘橋村采訪時,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各家房前屋后物品擺放井然有序,雞鴨歸圈飼養,村莊道路通暢整潔,村民們和睦相處,文明禮儀蔚然成風。
湘橋村是遠近聞名的“文化名村”。經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該村現存有明清五進古民居11座,代表古代各種官階品級的旗桿石隨處可見,村里還有全省唯一的一座華佗廟。幾年前,湘橋村的衛生環境和其他農村沒有兩樣,“臟亂差”一直困擾著文化名村。
2004年6月開始,湘橋村開展了衛生整治和家園整潔行動。“剛開始,許多群眾對這一行動不理解,認為是干部在搞政績,群眾熱情不高,更談不上支持。”湘橋村黨支部書記王順德說。于是,湘橋村“兩委”干部一邊宣傳發動,一邊帶頭干了起來,對全村陳年垃圾、各家房前屋后的雜物進行清運、清理,對群眾占地搭蓋的雞鴨棚、廢棄的豬圈全部予以拆除。同時,發動村里的經濟能人捐資2萬元,將村內旱廁改造為水沖式公廁,把村內菜市場攤位全部改為鋼鐵支架、金屬案板,對全村3000多平方米的空地、雜地進行全面硬化、綠化、美化。
湘橋村不僅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民的衛生習慣也在悄然改變,隨手亂丟果皮紙屑垃圾的人少了,亂倒垃圾的現象也逐漸在消失,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83歲的老大娘林有激動地對記者說:“我嫁到湘橋村60多年了,還沒看過這么清潔的環境。”
如今,村里的衛生保潔隊每日兩次對全村清掃保潔,所有的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湘橋村群眾還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規定每位常住人口每月交納2元的垃圾清運費,村內企業也按每月40元至60元不等的金額交納保潔費用,所收的資金專項用于支付清潔工人的工資;村集體收入每年也撥付一定資金用于公廁、垃圾箱等保潔設施的建設和維護。(記者 原仁開 通訊員 周坤海)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