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前幾天,在漳州市委黨校春季學期“開學第一課”上,縣鄉(xiāng)干部熱議起一個話題——“如何當好城鄉(xiāng)治理的CEO”。CEO是企業(yè)首席執(zhí)行官,用這個稱呼來指代城鄉(xiāng)治理的“一把手”,意思是抓好這項工作,要有企業(yè)思維、成本意識和效率考量。落到具體的工作法上,就是推動工作不能靠“大力出奇跡”。
“大力出奇跡”是臺球室里常聽到的一句俗話,是形容那些球技不精的人,說他們“認真瞄只有一個袋口,大力打,袋袋都能進球”。當然,這些都是調侃球員的話。須知,大力往往是出不了成績的,所以偶爾能成功才被稱之為“奇跡”。一名優(yōu)秀的球員,是不能靠“大力出奇跡”的;同樣,一名優(yōu)秀的城鄉(xiāng)治理CEO,也不能靠大力來創(chuàng)造奇跡。
我們推動一項工作,在重視方面、在思想層面,是需要堅決的態(tài)度、果斷的作風,不打折扣地執(zhí)行,但是在具體操作中,是要注意避免出現(xiàn)“大力出奇跡”的傾向。“大力”是不切實際、不計成本地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大水漫灌”、一味蠻干,這本身就意味著缺乏成本意識、效率意識。城鄉(xiāng)治理工作千頭萬緒,總有難過的坎。如果跨不過去就靠這種“大力”,哪有那么多的人、財、物可用。盲目的“大力”,是“黔驢技窮”的表現(xiàn),讓基層徒增壓力、苦不堪言,不僅創(chuàng)造不了奇跡,更有可能顧此失彼變成“鬧劇”,甚至走向形式主義,加重基層干部群眾的負擔。
與“大力出奇跡”相對應的是“四兩撥千斤”。苦干實干也要會巧干。在地方財政尚不寬裕的情況下抓城鄉(xiāng)治理、抓民生工作,要學會花小錢辦大事。舉個例子,一些地區(qū)的群眾反映全民健身運動設施比較少。怎么辦?是要花大價錢建運動場館嗎?未必,把城市里的公園利用起來,建一些露天小球場,花錢不多一樣能受群眾歡迎。干一件事,如果都不計成本地干,恐怕這個CEO誰來都能當,考驗干部就在會算賬、算好成本賬、效率賬,把錢用在刀刃上。
有些同志也許會問:“這個‘四兩’要從哪里找?”答案也不難,城鄉(xiāng)治理是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兒,多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把力氣花在這個上面,就能看到“撥千斤”的效果。(漳州文明網 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