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東南網2月19日報道(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莊釗瀅 通訊員 游雯星 黃秀紅)
17日一早,惠安縣輞川鎮后坑村燒厝的一處山坡上,80歲的陳欠水跟在一輛三輪車后,走走停停。他幫著卸下胡蘿卜葉喂散養各處的黃牛,不時與幫扶對象陳開進聊著家常。
“老陳像我的親老爸一樣。”陳開進滿懷感激,陳欠水1998年首次走訪了陳開進家,教他養殖家畜,幫他建起小樓,此后陳開進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
打開鼓鼓囊囊的舊皮包,陳欠水翻出了一疊分類為“后坑村8組”的“惠安縣殘疾人基本情況登記表”。記者在一頁泛黃的紙張上看到了當年的情況:28歲的陳開進與妻子均身患殘疾、沒有經濟來源,家中幼子年僅3歲。
“幫扶,首先是幫助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其次要解決‘住’的問題。”自1988年轉業到地方工作,陳欠水數十年如一日從事幫扶事業,致力于讓幫扶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村里沒有人不認識陳老。”說起日前獲評“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的陳欠水,后坑村黨總支書記吳亦文告訴記者。
“走這么多路,干這么多活,不累嗎?”下坡時,記者忍不住發問。可陳欠水卻表示,這只算日常行程的“開胃菜”。他常去的黃塘鎮,車站到村子相距近4公里,需步行40分鐘前往。
早年間,自行車、水壺、皮包是陳欠水的下鄉“三寶”。后來,下鄉途中的一場車禍,導致他的左腿被打上9根鋼釘,無法再騎自行車。他便拎起一包一壺,依靠公共汽車和步行,繼續開展走訪,足跡遍布惠安、泉港等地的295個鄉村。
“通過全面走訪,了解幫扶對象所思所想所需,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陳欠水家中留存了近千本“民情日記”,囊括了28年間的走訪情況、心得,以及“陳欠水扶貧助弱”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記錄和每周工作安排。
“隨時服務”是陳欠水的幫扶宗旨。喂牛時,不時有求助電話打來。其中一名是他在小岞鎮入戶篩查時確認符合免費手術條件的白內障患者,陳欠水立刻聯系眼科醫生郭與實,向他說明情況。
“這些年,我們從陳老身上學到很多。”郭與實介紹,在陳欠水全面而細致的進村入戶篩查中,眾多白內障患者得以重見光明。帶著陳欠水開具的字條,無須掛號就可看診。
“幫人要動腦筋,幫人要幫到底。”不論是市場上牛羊肉價格趨勢,還是白內障等疾病知識,陳欠水都信手拈來。為了鼓勵貧困戶種植果樹,他還曾專程前往福州采購橄欖樹苗,去安溪討來無籽的柿子樹苗。迄今,他已扶持困難家庭1300多戶,幫扶人口達5100多人。
“陳老經常找我交流如何幫助村里的困難家庭‘更上一層樓’。”吳亦文表示,村里計劃提供更多崗位,幫助他們自力更生、增加經濟收入。
“灑下心血鑄真情。”采訪期間,陳欠水自豪地向記者展示了開國少將王直將軍給他的題字。春節期間,他也不曾休息,為孤老殘疾人及困難群眾送去慰問金和年貨。“只有退休的干部,沒有退休的黨員。我想讓更多群眾看到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陳欠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