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新學期開學當天,南平全市逾30萬名中小學生在線同上“開學第一課”,學習“建窯建盞燒制技藝”。這是南平市首次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開學第一課。據了解,課程以“一器一史”為主線,通過復原宋代龍窯燒制場景,解碼曜變盞釉色奧秘,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2月14日 東南網)
一場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在南平市逾30萬名中小學生中展開。這堂課的獨特之處在于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融入其中,這一舉措意義不凡,猶如一顆文化傳承的種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蘊含著深遠的價值與無限的潛力。
非遺融入開學第一課,是文化傳承的有效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的歷史記憶與獨特的文化內涵。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作為國家級非遺,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手工藝的表現形式,更是南平地區文化的瑰寶。在開學第一課這個特殊的教育場景下,讓學生們學習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就像是打開了一扇通往歷史深處的大門。課程以“一器一史”為主線,精心設計的內容仿佛是一把把鑰匙。通過復原宋代龍窯燒制場景,學生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古人制盞的匠心獨運;解碼曜變盞釉色奧秘,如同解開神秘文化寶藏的密碼,使學生們領略到非遺技藝的精湛與神奇;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將建盞置于廣闊的歷史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讓學生們明白建盞不僅僅是本地的特色,更是曾經在國際文化交流舞臺上熠熠生輝的文化使者。這種傳承方式,不是枯燥的理論灌輸,而是生動的、充滿畫面感的文化之旅,能夠讓非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發芽。
非遺融入開學第一課,豐富了教育資源,創新了教育模式。依托數字化平臺,南平市教育局向城鄉學校統一推送該課程資源,這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在信息時代,利用數字化平臺能夠突破地域限制,讓無論身處城市還是鄉村的學生都能平等地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而且,這一課程資源不是孤立的,接下來各校將結合現有資源,如陶藝工坊、遺址研學等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與傳承。陶藝工坊為學生提供了親自動手體驗建盞燒制的機會,在實踐中感受泥土與火焰的交融,體會傳統技藝的不易。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構建的“非遺 + 開學禮”創新模式,更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意義。“讓青少年從家鄉瑰寶中讀懂文化基因。”這一理念深刻地反映了該模式的內涵。家鄉的非遺是地域文化的鮮明標識,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最親近、最獨特的文化滋養。通過在開學禮中融入非遺元素,將這種文化基因傳遞給青少年,讓他們從小就對家鄉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和熱愛,這是培養地方文化傳承者和弘揚者的關鍵一步。同時,這種模式是可復制的,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而且今后南平市將繼續拓展以縣(市、區)優秀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這無疑將構建起一個更為龐大、更為豐富的本土文化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個縣(市、區)的特色文化將更好賦能青少年,使他們在多元的本土文化滋養下茁壯成長。
非遺融入開學第一課,意義多元!期待著這種模式在更多的地區推廣,讓更多的青少年在非遺的滋養下,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實力量。(福州文明網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