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東南網2月18日報道(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方格)
新學期伊始,家長和孩子們可能正經歷著情緒波動、作息紊亂等“開學綜合征”的困擾。這一段自然又不可或缺的旅程,不僅標志著孩子們的成長步伐,也考驗著每位家長的心智與耐心。誠然,周遭不絕于耳的焦慮、擔憂也確實是擺在各位家長面前的現實難題。如何以耐心和理解去化解“開學綜合征”,記者采訪了幾位一線心理教師,為各學段家長提供方法和建議。
幼兒篇:溫柔告別,信任成長
開學已經有些時日,不少幼兒園的家長仍表示,孩子仿佛又在重新努力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節奏。心理學研究表明,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幼兒需要2~3周時間重塑生活規律和獲得安全感。福州市鼓山新區學校副校長(掛職)林宇婷建議,家長可以先放下孩子“學生”的身份,通過“在家”模擬“在園”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段過渡期。
放下手機,專心陪伴:每日為孩子留出相對固定的“陪伴時段”,半小時即可,一起拼圖、搭積木或者畫畫。這種高質量陪伴能增進親子關系,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認真傾聽,積極回應:當孩子分享“在園”的喜悅或委屈時,停下手中事,認真傾聽。要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情緒被理解和接納。
多些耐心,少些焦慮:送孩子入園時,不要急著離開,給予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或在耳邊輕語,這樣穩定的分離儀式有助于減輕幼兒的分離焦慮。接孩子時,牽起他的小手,詢問幼兒園的趣事。回家后,準備小點心,與孩子共享他的一天經歷。
小學篇:習慣筑基,鼓勵先行
小學生這一群體似乎是“開學綜合征”的重點關照對象。永泰縣實驗小學心理教師黃山建議各位家長可以嘗試主次微調,以構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為主,以恢復學習狀態為輔,以“主”調動“次”,在構筑習慣的過程中引導孩子自主調適身心狀態。
以身作則,共筑基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里的“器”喻指學習環境。家長通過自主展現良好生活習慣帶來的改變,調動孩子躬行實踐的積極性。比如,共制作息表,明確時間分配,引導孩子自主感知時間,學會優先級排序,逐步精進時間管理。
他律引導,自律成長:在協助孩子設立目標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結合實際情況分解目標,調動其主體意識。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可以逐步從“指導”轉向“輔導”,及時肯定孩子的具體進步,同時也需客觀地指出孩子的不足,讓孩子在實踐的過程中自主體驗自律與他律帶來的改變,增強自主管理意識。
積極分享,循序漸進:小學階段,孩子的想法可能表現得既新鮮又熱烈。如果想要了解其最真實的態度,家長可以先分享自己的一些經歷,這既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也是與孩子建立信任的一種方式。可以通過構筑“情感陪伴”,與孩子共同發現、學習、分享、嘗試,成為其成長道路上的學習伙伴。
初中篇:傾聽為橋,自主為帆
對于初中階段的家長來說,落腳點主要還是放在“親子溝通”橋梁的搭建上。福州鰲峰學校心理教師陳婧怡分別從“基石”“橋身”“橋面”與各位家長分享一些經驗與方法。
基石——“調整傾聽態度”:當孩子對課程有不同的想法,家長先別急于否定,應耐心詢問原因,給予尊重,讓孩子感到被重視。
橋身——“傾聽關鍵內容”:當孩子與同伴之間鬧矛盾,家長在傾聽孩子表述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孩子表達的內容細節,也要留意話語背后的情緒。
橋面——“理解共情回應”:孩子說“不想上學”,家長別急于批評,而是先表達理解,再間接詢問原因。需避免講大道理,可以用溫和的目光和身體前傾來營造緩和氣氛,緩解孩子的情緒。
高中篇:目標共筑,壓力共擔
相較于初中階段,高中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已然步入相對穩定的時期。這時,面對假期與開學的銜接、適應,福清融城中學心理教師黃昕建議各位家長可以抓住“目標共筑”“壓力共擔”這兩個關鍵詞。
共筑目標,重視過程性成長:家長需避免單方面制定嚴苛的成績要求,更多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日常溝通的過程中,逐步描摹未來、制定一些成長型目標,關注孩子在過程中學習能力的提升,并及時給予鼓勵。
共擔壓力,用陪伴代替說教:面對開學后此起彼伏的“學業壓力”,孩子不免容易囿于焦慮情緒,家長可以用陪伴傳遞支持。通過和孩子的坦誠交流、耐心傾聽,用“我理解你的感受”代替“你應該怎么做”,傳遞“我們一起面對”的態度。
預留放松期,給心靈呼吸的空間:在密集的學業計劃中,家長可以主動為孩子創造放松時刻:允許周末半天自主支配,或約定每月一次“家庭放空日”。適度地脫離壓力環境,讓孩子在放松中積蓄能量,重拾自己。
教育是父母與孩子心靈同頻的旅程。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面對新學期的挑戰,陪伴孩子將焦慮轉化為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