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東南網2月18日報道(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莊紫怡 通訊員 許琰 吳偉)
時值初春,走進沙縣公園道時代廣場小區,綠化景觀賞心悅目,小區道路干凈寬敞,健身休閑設施配備齊全……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處“爛尾樓”。
城市小區作為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需要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近年來,三明市沙縣區聚焦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要求,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新路徑,通過支部建在小區、黨員帶頭參與、群眾自發融入,推動資源服務向小區下沉,更好為小區居民提供精準貼心服務。
支部建在小區
“剛入住的時候,綠化非常差,小區大門都沒有,小區里丟了好幾輛摩托車。”回憶起小區過去的情況,公園道時代廣場小區住戶黃桂花一肚子“苦水”。
從雜亂無章到煥然一新,變化源于小區黨支部的成立。
2015年,公園道時代廣場開發商因資金管理不善、債務糾紛等原因而無法繼續施工,成為風險樓盤,在政府的大力幫扶下,最終達到了交房條件。但卻面臨著基礎設施欠缺、物業費繳交率低、業主委員會成立受阻等復雜局面,導致小區管理混亂、糾紛不斷。
矛盾重重,光靠幾名社區干部難以突破。“業主的主要訴求是換物業,這我們社區沒法插手,需要成立業委會,而這需要有大家信得過的人推動,我們就想到了成立黨支部。”長富社區黨委書記鄭雪梅亮出破題要訣。
說干就干,社區黨委在業主中精心選拔為人熱心、誠信可靠的黨員組建小區黨支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小區黨支部一成立,就著手組建新業委會,并積極引入優質的物業公司。小區黨支部委員陳章煒被推選為業委會主任,他帶領新的業委會成員組成“引入物業公司小組”,在全區實地考察物業公司。
“大家分批去了十幾家物業公司,經過認真篩選才確定了最合適的一家。”陳章煒說。
安裝小區大門、布設智能監控、新建兒童游樂設施……新物業公司一“上線”,立刻對小區進行改造提升。實實在在的變化,讓居民的抵觸心理慢慢發生了轉變,小區物業費繳交率達90%以上。
近年來,沙縣區加強小區黨組織建設,健全“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支部—小區兼合黨支部—樓棟黨員中心戶”五級體系,把黨支部建到小區,黨員作用發揮到樓棟。此外,通過黨建聯席會的形式,理順社區、業主與物業等關系,構建多方聯動格局,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
黨員帶頭參與
一件馬甲、一個背包、一只喇叭、一摞宣傳單……清晨,開輝麗景小區網格長黃鳳金穿梭在樓棟之間,進行排查走訪、宣傳普及。
62歲的她是沙縣區第一批微網格長。“有事就找黃姐,啥事都不是事。”這是小區居民的口頭禪。
開輝麗景小區是2018年的新建小區,住戶716戶,開發商交付的時候電動車充電樁只有10個。雖然近幾年陸續增設了40個充電樁,但始終滿足不了居民的需求,爭搶充電樁而導致的不愉快時有發生。
去年初,黃鳳金在入戶走訪時,不少居民向她反映這一問題。她把這件事記在心上,一有機會就向社區反映。經過社區工作人員實地考察和征求意見后,加裝充電樁的計劃初步敲定,成為小區的“置頂”事項。
為了把好事辦好,社區多次召開專題協商會,召集業主委員會、黨員、物業公司、熱心居民等多方代表進行討論,最終敲定方案。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小區5處充電棚、82個充電樁已全部投入使用。“我們微網格長還會定期進行巡查,一旦發現任何故障,就能迅速聯系人員進行維修,確保充電設施的正常使用。”黃鳳金說。
微網格長“穿針引線”,織出群眾幸福生活。近年來,沙縣區鳳崗街道依托區智慧治理中心,深化“網格化+大數據+腳底板”治理機制,將所轄17個社區劃為116個片區網格,同時,細化1073個微網格,融合政法、公安、城管、社區、市管、電力等網格,形成全區一張網。2024年,沙縣區微網格長累計上報事項2300余件,辦結率達100%。
群眾自發融入
17日,在領秀華城小區旁的同心公園里,放假的孩子正在干凈平整的步道上追逐打鬧,老人們坐在新修建的同心亭里下棋閑聊,一幅美好祥和的景象。
“過去可不是這樣,整片都是居民私自開墾的菜地,還有人養雞養鴨,氣味臭得不得了。”住戶官賢楷家就在公園正上方,多年來吃盡了苦頭。
群眾的事,群眾議、群眾辦。近年來,沙縣區以民意聽證會、鄰里協調會、居民評議會、居民夜談會的“四會”機制為載體,在群眾最熟悉的地方,把群眾事放到“桌面上”面對面討論,讓大家敞開心扉談心事、提建議,真正實現居民參與基層治理。
在去年的一次鄰里協調會上,幾名住戶提出了希望能把空地整治一下的建議。社區和街道將這件事記在心上,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最終該區域改造被列入畔溪整治項目。
爭取項目只是第一步,改造眾口難調,如何把好事辦好才是關鍵。
為此,街道和社區不僅張貼公告,征求改造意見,同時還與微網格長一起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爭取住戶的支持。針對種菜和違章搭蓋的住戶,除了社區、小區黨支部、業委會輪番上門勸導外,還有很多熱心的居民自發地幫忙進行解釋。隨著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改造工作開展得也越來越順暢。
在改造過程中,居民還自發地當起了“監督員”。“我們提的不少合理意見都有被采納,讓我們感覺很舒心。”居民郭清笑著說。
群眾參與不僅讓周邊環境更好,深層次的轉變也在潛移默化發生。
近鄰之家、四點半學校等一個個陣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次次鄰里節活動拉近了原本陌生的關系,一場場鄰里協調會激發了群眾參與治理的動力……一幅幅鄰里和睦、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諧畫卷正在沙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