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春節的喜慶氛圍尚未散盡,泉州已奏響返崗復工的激昂樂章。在泉州臺商投資區怡德塑膠有限公司的車間里,陳年軍正在樣版設計臺前專注工作。這位來自四川廣安的新泉州人,此前從未想過,當自己首次背井離鄉踏上泉州這片土地時,泉州市總工會竟能提供從岳池縣老家一路到廠區的無縫接駁服務,為他的求職之路鋪就一條暖心順暢的通道。
當我們聚焦泉州市總工會“賨泉之約·樂業泉州”(注:賨cónɡ,廣安的簡稱)返崗直通車時,會發現背后是一套精準的服務邏輯:春節前包車送職工返鄉(“送你回家”)與節后接返(“接你回來”)的閉環設計,既破解了春運搶票難題,也建立起勞動力流動的“雙保險”機制。九牧王公司2月7日開工,截至2月10日,職工返崗率達97%,如此高的返崗率并非偶然,工會提前介入的包車接返、交通補貼等舉措,極大提升了企業用工的穩定性。將服務前置于用工需求的管理智慧,讓泉州在“用工荒”頻現的春節后用工市場中占得先機。
值得關注的還有服務半徑的延伸創新。從單純服務存量職工到開拓省際勞務協作新路徑,泉州市總工會的視野已跨越地理界限。四川廣安36名新員工的“點對點”輸送背后,是產業需求與勞務輸出的精準匹配。作為制造業強市,泉州對各類勞動力有著持續且多樣的需求。通過主動與四川廣安等地開展勞務協作,搭建起供需對接的橋梁,為廣安等地的勞動力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讓泉州企業及時補充適配的人力資源,保障生產鏈的穩定運行。
“幸福返泉”交通補助政策的持續實施,也是城市治理的暖心樣本。2019年至2024年累計補助近3.5萬名職工的實踐軌跡,展現的是政策迭代的清晰脈絡:補助范圍從省內到省外形成梯度,申報流程從線下到線上實現優化。特別是,“探親地返泉”認定標準,將政策溫度延伸到每個具體而細微的務工故事里。
在制度設計的深處,蘊含著對勞動者尊嚴的深切關照。當乘坐“點對點”返崗直通車的職工,從千里之外的家鄉直接被送到廠門口,他們獲得的是一份來自泉州的貼心呵護,感受到自身作為勞動者被重視、被關懷;當省外來泉員工收到泉州發放的交通補貼時,他們獲得的不僅是經濟支持,也是作為城市建設者的價值認同。這種將服務轉化為制度、將關懷升華為機制的做法,正是泉州工會“娘家人”定位的體現。
泉州民營企業的活力密碼,也在這場返崗服務中顯露無遺。怡德塑膠為新人準備的熱乎飯菜,九牧王公司為省外員工定制的交通補貼,這些企業自發行為與工會系統服務形成共振,提升了職工的歸屬感與忠誠度,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為企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更深層的變革發生在城市發展維度。當四川務工者通過“賨泉之約”成為新泉州人,他們帶來的是勞動力資源,也是文化交融的契機;當“幸福返泉”政策吸引3.5萬職工回流,他們支撐的是企業運轉,也是城市競爭力的持續提升。雙方奔赴的實踐揭示了一個真理:對勞動者的每一次暖心服務,都是對城市未來的一次長遠投資。
站在新的一年復工的節點回望,那些穿梭于城鄉間的返崗直通車,那些在“泉工e家”平臺跳動的申報數據,共同編織成泉州特有的民生圖景。這圖景里沒有宏大的敘事,卻處處可見治理者的匠心:用制度創新破解用工難題,以服務升級溫暖萬千人心,讓每個勞動者的返崗之路都成為通向美好生活的幸福通途。當越來越多的新泉州人在泉州找到歸屬,這座民營經濟大市的發展故事,便有了更生動、更溫暖的注腳。(泉州文明網 曾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