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平均每桌剩菜三分之一,有的客人甚至只拍不吃,年年有余成了‘年年浪費’……”今年春節假期,海南某飯店后廚垃圾桶里,成條的清蒸鱸魚、未動幾筷的東坡肘子與半鍋佛跳墻混雜一起,服務員王燕看了直嘆氣。(2月6日 新華社)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堅決清理整頓“舌尖上的浪費”“酒桌上的應酬”等干部群眾深惡痛絕的突出問題,到制定《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切實遏制公務支出和公款消費中的各種違紀違規違法現象;從啟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到發起吃盡盤中餐的“光盤行動”、掀起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餐桌新風……一系列有力整治舉措推動餐飲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全黨全社會厲行節約的良好風尚正在形成。
“舌尖上的浪費”治理雖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顯現成效,但逢年過節,隨著聚會宴請增多,餐飲浪費現象仍有發生,吃不完、不打包的情況表現尤為突出。究其原因,不少人認為,請客吃飯、菜多顯有面,招待客戶得有排場,過年過節開心、多點點無所謂……由此可見,浪費往往與“面子文化”有關,比如不少消費者點菜追求“多多益善”,少了嫌“寒酸”;有的年夜飯必須菜擺滿桌,還要擺盤氣派,剩了才顯“有余”。
遏制“舌尖上的浪費”,不能只“刮一陣風”而要久久為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4年印發的《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明確,建立糧食損失和食品浪費統計調查制度、標準規范和指標體系。這意味著反食物浪費將有“賬”可循,為精準施策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早在2021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已經表決通過反食品浪費法,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防止和減少餐飲浪費,是弘揚我國勤儉節約優良傳統的必要之舉,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應有之義。加強執法監管,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以法律剛性約束“舌尖上的浪費”,讓法律規范內化為行為習慣,尤其對不遵守反食品浪費有關規定的餐飲服務經營者,不能坐而論道、光說不練,要按規定提醒約談、督促整改,依法糾正查處違法行為,公開曝光浪費食品等典型案例。惟此,才能讓全社會形成“不想浪費、不愿浪費、不能浪費、不敢浪費、不忍浪費”的良好氛圍。
總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應伴隨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將節約意識轉化為日常習慣,要從道德訓誡轉向知識賦能,從節日突擊轉向場景嵌入,從鼓勵節約一份菜的小事中凝聚全民參與熱情,讓“吃光盤中餐、餐餐不剩飯”成為時尚新風。(泉州文明網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