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往年泉港區涂嶺鎮樟腳村游板凳龍燈(林弘梫 攝)
2024年春節期間,泉州舉行民俗踩街。(陳英杰 攝)
春光結勝百花芳,元夕分華盛泉唐。元宵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泉州元宵節豐富的民俗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散發出獨特魅力。
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泉州鬧元宵習俗參與申報。
今年元宵節期間,泉州舉辦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特別是各地獨特的民俗活動,以迎接首個“非遺中國年”,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歡歡喜喜鬧元宵。
鬧元宵是閩南民俗的集中展現
泉州稱元宵節為“上元節”,有“上元小年兜”之稱,活動十分隆重豐富。在泉州,更有過了元宵節才算過完年的說法,正所謂“十五元宵燈,十六煞了心”。
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泉州鬧元宵習俗由來已久,源于中原,興于唐宋,其中心內容是鬧花燈和民俗踩街。泉州鬧元宵習俗是泉州古老傳統民俗的延續,歷史悠久,泉州花燈、妝人、元宵丸和泉州鬧元宵習俗互為存在條件,具有歷史研究價值。泉州元宵節年年都有新的文化內涵,新的創意活動。舉辦的習俗活動精彩豐富,匯集了泉州花燈展、民間傳統歌舞和戲劇展演、攻炮城、燈謎競猜等民俗游藝活動,是泉州傳統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展示,也是閩南風俗民情的一次集中展現。
泉州鬧元宵燈俗包括掛燈、送燈、觀燈(賞燈)、點燈、游燈,古代還有搶燈。泉州方言“燈”“丁”同音,“出燈”就是“出丁”,寓意人丁興旺。元宵節,家家戶戶掛花燈,有新嫁女的人家給親家送紅、白蓮花燈和“觀音送子燈”,男女老少成群結隊上街賞燈,小孩走街串巷嬉戲“游燈”。點燈時不慎把燈燒了叫做“出燈”,古時燈被搶也是“出燈”,被搶的人反倒興高采烈,后來搶燈被視為不文明行為。燈會還有猜燈謎活動,猜中者有獎。
泉州鬧元宵還有妝人等文藝活動,踩街古稱“妝人”,妝人有民間民俗表演陣頭、花燈、彩車和各種文藝表演、南少林武術等項目,遇到有人放鞭炮,就要停下表演,表示感謝。元宵圓、潤餅菜等是鬧元宵的應節食品,吃元宵圓、潤餅菜也是全家人團聚的時候。
2024年春節期間,泉州舉行暌違20年之久的踩街民俗盛宴,30個方陣、30項非遺項目、1500名演職人員上演,迎來了30萬現場觀眾、超億線上新媒體曝光量,將全民狂歡推向高潮。
今年作為首個“非遺版”春節,泉州各地以“世遺+”為主軸,聯袂上演超百場非遺展演、民俗活動,創新升級“世遺+非遺+時尚”的沉浸式生活體驗。創新推出“穿越宋元奇妙游”2025世遺泉州非遺時尚秀,生動展現南音、南戲、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藝、南風俗等非遺技藝之美,實現非遺元素與國潮時尚的精彩碰撞,線下參與市民游客近萬人。全市舉辦“金蛇獻瑞·刺桐宋福”泉州非遺游園會,青獅、火鼎公婆、五祖拳、拍胸舞等100多項非遺項目亮相古城多處地標、世界遺產點和人氣景區,讓市民和游客“零距離”感受非遺的藝術魅力。線下體驗人數超200萬人次。
各地特色民俗盡情綻放
從農歷正月初九開始到正月十五,泉州各個地區都會推出不同的民俗活動鬧元宵。
正月十五,泉港區涂嶺鎮樟腳村游板凳龍燈將舉行。這民俗已延續六百多年。一條條板凳裝著燭火紙燈籠,猶如一條游動的長龍,盤桓于鄉間巷弄。根據每家每戶男丁的數量,木板或8盞一排,或10盞一排,伴著陣陣鞭炮鑼鼓聲,家家戶戶齊出動,慶祝元宵佳節的到來。游龍燈隊伍分為上宮隊和下宮隊,兩支龍燈隊伍分別繞著自己的村小組游動,行走在鄉間小道上,就像神龍游走。
正月十六,姑媽散燈民俗活動將在洛陽古街舉行,隊伍由童男童女手提紅燈、花燈女肩挑花籃、彩旗隊、禮儀隊等組成,配套火鼎公、火鼎婆、驢仔探親、弄球、南音等表演方陣。
德化葛坑鎮葛坑村將舉行迎燈游街舞龍活動。葛坑村的游龍燈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據村里的老前輩介紹,游龍燈是因為黃氏先祖黃大允。據傳黃大允是清朝的舉人,先后在福州、臺灣任職,為官清廉。后不知什么原因受到皇帝的賞識,御賜黃大允家元宵節可以舉龍燈,而普通人家元宵節只能提燈籠游園。此后,黃氏族人元宵節都要舉龍燈,并傳承了下來。
晉江市東石鎮梅峰村元宵節游燈舞香龍是年例民俗,其活動有舞香龍、燒火鼎、燒火把等,每年從正月十三至十五元宵節三夜鬧燈,香龍是主軸,元宵夜最為隆重。(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王金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