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近日,一場文明簡約的新中式公益集體婚禮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舉行,圖為新人在婚禮現場展示獲贈的“喜”字。周文倩 攝
近日,一場文明簡約的新中式公益集體婚禮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舉行,該活動由福建省婦聯指導,南平市婦聯、浦城縣委宣傳部聯合主辦。“這次的集體婚禮非常有意義,我們都很開心。作為新時代年輕人,應該自覺踐行婚育新風,倡導‘零彩禮’、低彩禮,辦喜事沒負擔。”作為集體婚禮“主角”之一的新娘顏夢影開心地告訴記者,聽說縣里要舉辦集體婚禮,她和丈夫商量后立即聯系報名參加。
在集體婚禮現場,伴隨著歡樂、喜慶的鑼鼓聲,15對新人身著中式禮服,在“福娘”的引領下,過火盆、跨馬鞍、掀蓋頭。在親朋好友及在場人員的共同見證下,宣讀誓詞,許下愛的承諾。“吉日同喜樹時代新風,并蒂花開看滿庭芳華”,浦城鄉賢、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也專程題寫喜聯,為新人們送上美好祝福。
據悉,南平市近年來不斷探索創新,采取務實“暖舉措”,推動文明婚育新風潤澤“幸福家”,進一步唱響新型婚育文化“好聲音”,多措并舉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
深挖文化“富礦” 培育婚育新風
“合巹酒、玉露香,慶婚配、賀成雙,禮請合巹美酒。”近日,在南平市延平區一對新人的婚禮現場,伴隨著《金玉良緣》樂曲,主持人向前來慶賀的親朋好友們講解合巹禮的內容。“合巹禮即交杯酒,是朱子婚禮中的重要一環。”新郎嚴杰說,在人生大事中融入傳統文化,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和底蘊,很有特色,令人難忘。
嚴杰所提及的“朱子婚禮”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在南宋理學家朱熹的禮學著作《家禮》中,“朱子婚禮”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有莊重的儀式感,更有豐富的精神內涵,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南平市主動挖掘和運用其中輕“彩禮”重“家禮”的思想精髓,將婚禮儀式進行精簡和改良,融入新型婚育文化宣傳,將新型婚姻觀念向全社會推廣。現在,“零彩禮”“集體風”“極簡風”式婚禮正越來越受年輕人的青睞。
“簡樸辦婚禮,文明傳家風!參加集體婚禮讓我們體驗到滿滿的儀式感和幸福感。”2024年10月,南平市順昌縣婦聯、縣計生協、縣民政局、團縣委等共同舉辦了“山盟海誓·愛在順昌”戶外集體婚禮。在活動現場的簽名墻處,該縣建西鎮的一對新婚夫妻陳浩璨和康紫慧在墻上的“婚育新風倡議書”上簽名時高興地表示。
當天,8對新人在建西鎮貯木場共同參加了一場簡約、樸素的集體綠色婚禮,沉浸式體驗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傳統婚禮,對婚事簡辦、杜絕高價彩禮,讓婚禮回歸愛的本質等新型婚育文化觀念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同感。
文明植阡陌,新風沐鄉野。近年來,南平市婦聯、市計生協等進一步加強協作,通過深耕閩北濃厚的文化底蘊,挖掘“道南理窟”等文化富礦,建設家風家訓走廊和新時代孝廉家風傳習所,用“閩北好文化”帶出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推行婚俗改革 護航幸福生活
“希望能多多舉辦這種交友活動,讓我們這些平常忙于工作的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伙伴。”在南平市武夷山市舉辦的青年交友聯誼活動現場,青年職工小張表示。
據悉,作為民政部確定的第二批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全國婦聯移風易俗工作試點市及福建省計生協新型婚育文化工作試點,近年來,武夷山市積極凝聚各部門合力,明確工作目標,從婚前宣傳到婚后輔導,從“零彩禮”到“簡婚禮”等,多維度培育新型婚育文化。
武夷山市還積極發揮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和國家公園的優勢,探索將婚姻登記與蜜月旅行相結合,出臺諸多優惠政策,如設計婚俗改革旅游精品路線,圍繞大王玉女的愛情故事,串聯佳偶天成、風雨同舟、千里姻緣一線牽等景點;此外,當地還打造了“婚禮式頒證基地”打卡點,在玉女峰、武夷春秋館等地舉辦新人集體婚禮,并邀請全國“最美家庭”成員代表為新婚夫婦頒證。
與此同時,南平市緊抓成為全國新型婚育文化建設試點項目地區的契機,積極開展生育友好宣傳教育,加快推進移風易俗和群眾婚育觀念轉變,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持續提升新型婚育文化創建水平。如開展新型婚育文化宣傳作品征集活動,評選出優秀的短視頻、攝影、書畫、剪紙等文藝作品并向社會推介;七夕期間,集中開展一次集體頒證儀式,舉辦一場婚育輔導講座等。
2024年以來,南平市各級計生協聯合婦聯、民政等部門和組織,圍繞婚育新風主題共開展各類宣傳服務活動430余場次,惠及群眾5萬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1萬余份,有效推動了新型婚育文化的普及與深化。
為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婚姻觀,積極傳播新時代婚育觀念,2024年底,南平市計生協、市衛生健康委、市婦聯等9部門還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新型婚育文化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從完善修訂村規民約、組建青年交友平臺、持續推進家庭健康促進、開展優生優育指導服務、宣傳新型婚育文化典型、加強社會宣傳倡導等方面聚焦發力,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婚姻觀,積極傳播新時代婚育觀念。
踐行移風易俗 倡樹文明新風
“過去,我們辦紅白喜事,都是一大筆開銷,壓力很大。現在按照村里的紅白理事會章程來辦,大伙兒辦大事不盲目攀比,不鋪張浪費,移風易俗幫我們‘移走’了物質和精神負擔。”延平區西芹鎮坑布村村民康華文說,這幾年來,紅事新辦、白事簡辦的新風尚在村中蔚然成風。
“送賀禮、只一百,表達情意負擔小……”這是一首由松溪縣花橋鄉源尾村巾幗志愿宣講隊根據村規民約內容自編自演的快板詞,在當地可謂家喻戶曉。巾幗志愿者介紹,快板里頭的“12345”幾個數字都有特殊含義:“1”即100元禮金表情誼;“2”即20桌數為上限;“3”即300元一桌不奢辦;“4”即4類賓客來祝賀——親人、朋友、同學、戰友;“5”即5次宴請過一生:出生、結婚、喬遷、祝壽、喪事各1次。“在以前,吃酒席最低隨禮金都要300元才顯得有面子,現在出了新村規民約,吃個酒席隨禮金100元,既能表達祝賀情誼又減輕了負擔,大家都非常支持。”源尾村村民江書碧說道。據了解,該村實行“12345”特色約定以來,每年可為村民節約禮金、菜酒金180余萬元。
鄉村振興,文明鄉風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南平市還積極開展文明實踐積分試點工作,把參與公益活動、踐行移風易俗、開展環境整治等作為積分項目,建立群眾文明檔案,實施文明積分褒獎激勵,設置文明積分“愛心超市”,村民通過文明實踐積分可在超市兌換生活物品,鼓勵村民參與志愿活動,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文明鄉風。
南平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張田怡介紹,該市每年持續開展“最美家庭”“好婆媳”“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等典型選樹,并將好家風好家訓、好做法、好事跡等進行改編,以故事集、文藝節目、戲曲、朗誦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家教大講堂、文化下鄉、道德講堂等活動,讓文明新風吹遍村居。
2024年以來,南平市圍繞移風易俗,由市婦聯、市委文明辦等部門和組織聯動開展“展風采 家故事”家風家教展演展播主題文明實踐活動140余場次,引領2萬余名群眾參與其中;開展“推進移風易俗 拒絕高額彩禮”宣傳活動35場次,受眾人數2萬多人次;開展“文明新風浸潤行動”“抵制高額彩禮 倡導文明婚俗”活動330余場次,參與群眾近10萬人次。
年輕人的婚育問題,既是家庭的大事,也是國家和社會的大事。接下來,南平市將不斷發揮優勢、創新載體、強化服務,在潛移默化中推動移風易俗,培育婚育新風尚,為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國人口報特約記者/鄭藝姝 通訊員/俞曉蕾 譚飛 黃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