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翻開過去一年南平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卷軸,充滿了鼓舞人心、匯聚力量、催人奮進的元素。
這一年,南平篤行致遠——從成功舉辦“‘兩個結合’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首屆武夷論壇,到與國際儒聯、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等達成長期合作,再到承辦第二屆世界漢學家大會、第二十三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全球決賽啟動儀式等,深切回應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文化自信、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殷殷囑托。
這一年,南平惟實勵新——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自覺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在凝聚精神力量、講好南平故事、推動文化繁榮、擦亮文明底色、守牢意識形態陣地中,全力爭優爭先爭效,書寫了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新高地的生動答卷。
凝聚精神力量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
武夷山九曲溪上,“閩北講習班·溪言習語”宣講隊隊員陳佳向游客介紹沿途的景點和它們背后的故事,她講述著武夷山的文化故事,更傳播著“綠色資產”成為“生態紅利”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松溪縣溪東鄉,陣陣悅耳的快板聲中,“閩北講習班”——“‘學思想 我來講’——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活動”開講,一位位青年干部宣講員深入淺出、聲情并茂的宣講,贏得了臺下陣陣掌聲;
建陽區寶山街道,“閩北講習班·文明伴我行”活動中,非遺南詞傳承人李文娟帶來了一曲《瞧瞧這位混不吝》,讓大家感受非遺魅力的同時,也將文明理念的“種子”悄悄種進了每個人的心里;
……
過去一年,全市始終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化“五個一”理論宣講機制,持續打造“閩北講習班”品牌,不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黨員心、飛入百姓家。
從鄉村舞臺到社區廣場,從機關單位到工廠車間,從學校課堂到“兩新”組織,閩北大地上,一支支講習隊伍用“大白話”講清、講活了“大道理”,黨的好聲音更加入心入腦。
從開展“深學爭優,爭當理論武裝的排頭兵”“敢為爭先,爭當敢拼會贏的先行者”“實干爭效,爭當務實求效的實干家”巡回宣講到組織“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網上競答,分層次、多領域的理論宣講更加靈活鮮活。
從舉辦首屆武夷論壇到與國際儒學聯合會增進合作,從出版《第二屆考亭論壇專輯》《弦誦悠長——南平書院古今》等圖書到開展中華文明講堂活動、成功申請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呈現豐富的理論闡釋工作更加有聲有色。
時代孕育思想,思想指引航程。高擎新時代的思想旗幟,讓奮斗新征程的南平綠色高質量發展方向更明、路徑更清、力量更足。
講好南平故事 展現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
“你為什么到南平去?”“怎么樣到南平去?”……這段時間以來,全新一輯的“到南平去 助鄉村興”系列主題宣傳短視頻,再次引發廣大網友們的關注和共鳴。
美麗中國、富美南平,充滿生機、令人向往。2024年,全市持續壯大主流輿論聲量,著力聚人心、展形象,既講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故事,更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呈現多彩南平。
這一年,昂揚的主旋律貫穿始終——
在首頁首屏、重要版面、重要時段突出做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活動報道,精心做好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等主題宣傳報道,全力做好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三茶”統籌發展,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防御“6·9”極端暴雨洪澇災害等系列報道。全市全年省級以上媒體用稿增長近10%,其中,央視用稿增長近20%,央視《新聞聯播》播出南平市新聞14條。
這一年,推新的網絡上步履不停——
舉辦第三屆“網絡名人看武夷”網絡主題宣傳,相關作品總閱讀量超10.2億次;組織各類媒體、網絡名人深度參與武夷論壇、海峽兩岸茶博會、“到南平去 助鄉村興”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季活動閱讀量超過1億人次;指導南平市自媒體協會創新“網絡名人看福建·南平驛站”,開展“‘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成績突出賬號推選”等,吸引網絡名人常態化來南創作,得到省委網信辦充分肯定。
這一年,開放的窗口里精彩紛呈——
深化中美民間交流,講好“鼓嶺故事·邵武篇”,并與國際儒聯、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等達成長期合作共識,設立中國孔子基金會朱子文化專項基金,舉辦第十七屆“朱子之路”研習營,承辦第二屆世界漢學家大會、第二十三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全球決賽啟動儀式等。南平市建窯陶瓷研究所入選省對外文化交流基地,《品讀雙世遺 漫游武夷山(中英文)》《福益華與邵武》作品分獲首屆“一縣一品”福建影像創意大賽金獎、銅獎。
深化價值引領 弘揚共筑新時代文明新風尚
出行有禮、言談有禮、餐飲有禮、游賞有禮……2024年5月,南平市“明禮南平人”八大文明素質提升行動LOGO標識正式發布,全市發出爭做“明禮南平人”倡議,持續涵養社會文明風尚。
時光流轉,文明的傳承與城市的繁華交相輝映。一年來,全市著眼傳播主流價值、弘揚時代新風,持續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
向上向善力量匯聚——策劃開展“明禮南平人”八大文明素質提升行動,開展“道德模范在身邊”交流活動,獲評“中國好人”1名、“感動福建”十大人物1名、省級“新時代好少年”1名,中共閩北臨委舊址講解員沙無濘入選全國“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同時,全市深化“存正心、守正道、養正氣”宣傳教育,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鞏固提升,經驗做法在福建文明風網站刊發。
文明實踐路徑探索——制發“遇見非遺·點亮文明”系列短視頻,創新推出“我們的節日”“文明殯葬移風易俗”卡通朱子IP海報、短視頻公益廣告,相關經驗做法獲省委文明辦肯定推廣。同時,深入實施“循跡再奮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提質培優工程,編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VI識別方案,編印《南平市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宣傳圖冊》,實現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此外,在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中,全市編制“六美”鄉村建設標準并制作發放口袋書,挖掘建陽溪源村等13個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培育30個“鄉風美”示范樣板。
豐富活動廣泛開展——扎實推進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傳承雷鋒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等活動,持續開展“足跡故事”宣講、“我在文明實踐中心過節”、移風易俗宣教等,組建農村文明傳播隊伍,舉辦公益演出,發放倡議書、問卷等,進一步強化公民道德宣傳教育,讓文明新風更好潤澤閩北大地。
推動文化繁榮 賡續守正創新中的文脈傳承
冬日寒風微凜,武夷山九曲溪畔、隱屏峰下的朱熹園里,依然綠意盎然,不少游客前來觀覽,并在朱子像前“打卡”留念。
提及朱子,南平是個繞不開的地方。但南平,又何止朱子?過去一年,全市積極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標桿,立足朱子文化、閩越文化、茶文化、建盞建本文化等獨特資源稟賦,大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文化“家底”越來越厚。
系統化推進“五文”工作,編制南平市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圖和文物數字地圖,建立推行南平市文化遺產保護離任交接工作機制,并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3920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實地調查任務。同時,組建市朱子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實施“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發展新高地打造”創新工程,制定《南平市全面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建成朱子書房、開發朱子文化數據庫,推出“朱子文化之旅”等3條主題研學線路,構建“泛研學”體系。
——文藝事業欣欣向榮。
全市多件作品入選國家級美術、書法篆刻展,電影劇本《并蒂雪蓮花》獲第五屆全國“志愿文學”二等獎,市舞協秘書長李文娟被評為全國25位“時代風尚”學雷鋒最美文藝志愿者之一,系全省唯一。同時,史詩級大型音樂舞蹈劇《宋詞》創作排演等3個項目獲得省2025年文藝發展專項資金,“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南方縣域首展”在范迪安美術館成功舉辦,“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
——文藝惠民落地見效。
打造“書香南平”“書院文化”品牌,研究制定“書香城市”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全市新建主題特色閱讀空間23處,在景區、企業、書店、學校等場所開設43個新華書屋、悅讀驛站等網點,建陽區花海公益書吧榮獲“福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間”稱號,建陽“建本之鄉”全民閱讀體系構建項目入選全國20個全民閱讀優秀項目之一。同時,結合瀕危劇種、非遺地方劇種公益性演出等開展群眾文化惠民活動600余場,建成6個“福建省新時代特色文藝實踐地”和4個省級“文藝兩新”聚集地,并舉辦“三浦并臻”、“絲路同源·山海交響”南平市文化潤疆系列活動等主題活動。
——文旅產業破浪前行。
以環帶建設為契機,打造輻射帶動全市、串聯周邊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推出邵武二都“養生谷”、光澤玲瓏溪谷等一批文旅新產品和國家公園探秘游、朱子文化研學游、茶文化體驗游等新路線,同時,構建影視拍攝服務體系,組織開展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推出元·和平數字體驗館等數字文旅消費場景,持續做優“1+3+3”的特色旅游產品體系、做足“文旅+百業”文章。2024年,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入選全國交旅融合發展示范案例,“印象大紅袍”公司榮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雙效合一”優秀演出項目,全市旅游總人數、游客總花費實現雙增長。
歷史的畫卷,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華章,在接續奮斗中書寫。在新的起點上,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將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搶抓機遇、久久為功,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南平實踐匯聚精神力量、奏響時代之歌。(閩北日報記者 吳建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