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18日晚,“福滿鼓山,情暖鄉村”暨慶祝2025年新春佳節村晚文藝匯演活動在光明港公園璀璨啟幕,數百名群眾齊聚公園廣場,欣賞充滿煙火氣、蝦油味的鄉村晚會,樂享冬日文化生活。(1月19日 福州日報)
所謂“村晚”,是以一村一寨或鄉鎮為單位,在春節期間組織的文藝演出。近年來,文旅部連續組織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推動“村晚”在全國遍地開花。綠水青山為臺、流水人家為幕,臺上各顯神通,臺下歡聲雷動。沒有“高級”的舞臺、奪目的燈光,更沒有明星大腕,但其氣氛絲毫不輸各大衛視春晚。
“村晚”,展現文化。吹拉彈唱,載歌載舞,非遺展示……“村晚”的節目或許藝術性不算高,觀賞性不夠“炸”,但貴在真正貼近百姓生活、突出地方特色,有著濃厚的鄉土氣、煙火氣。由村民演,讓村民看,作為臺上臺下的主角,鄉親們在文化互動中,收獲了鄉村振興的喜悅。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逢年過節,與其喝酒搓麻,不如來一道文化大餐,讓這樣的文化活動浸潤人心。
“村晚”,增進情感。很多人一年到頭為一日三餐、養老育兒奔波勞苦。平時各忙各的,那過年呢?一起搞個“村晚”,增進感情,凝聚鄉情,走得更近、關系更親。對于“村晚”,一些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策劃三個月,排練三個月,演出三個月,回味三個月”。一年12個月安排得滿滿當當。話雖夸張,但從想主意到組“隊友”、勤排練,“村晚”確實是增進感情的紐帶、凝聚鄉情的橋梁。
“村晚”,承載鄉愁。所謂鄉愁,總繞不開故鄉的山水、美食、人文。“村晚”講的是鄉音、唱的是鄉情、舞的是鄉韻,承載的是鄉愁。離家一年,回鄉看一場“村晚”,會讓人身有所棲,心有所寄,感到溫暖。特別是隨著自媒體、短視頻的興起,現場觀眾把“村晚”場景通過照片、短視頻等形式發布到社交媒體平臺上,既讓游子紓解了鄉愁,也使更多鄉村人文特色、民俗風情受到關注、得以傳承。
“村晚”,一縷升騰的鄉間煙火氣,一道多彩的文化景觀。春節正在路上,我們期待更多的“村晚”出現,更多的群眾參與,讓這扇窗口更好反映農民精神新風貌、鄉村振興新氣象。(福州文明網 龔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