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2025年1月14日,春運首日,在福州火車站候車廳,幾名準備乘高鐵回鄉的湖南旅客展示由鐵路公安民警贈送的春聯。施辰靜 攝
2009年1月15日,福州火車站,一名四川農民工領到了愛心火車票。當年春運期間,福建日報社與福建省總工會等單位共同組織開通農民工返鄉愛心專列,幫助農民工順利回家過年。 楊婀娜 攝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家,是根,是棲息的港灣。每當年味開始醞釀,總有那么一股力量,驅使著游子跨山越海、回家過年。于是,一場人類大遷徙就此登場。這便是春運。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外出務工潮,春節期間的旅客運載需求開始急速攀升:1979年,春運客流首次突破1億人次;今年1月14日,為期40天的2025年春運正式開啟,預計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約90億人次。
跨區域人員流動是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動的中國”在變化中充滿活力:
出行方式改變著春運。曾經,乘飛機是奢侈的消費,火車幾乎是長途旅行唯一的選擇,歸家的游子多多少少都有過從車窗被塞進綠皮車廂的經歷。如今,說走就走的自駕出行已成為多數人的春運首選。2025年春運,福建預計自駕出行3.15億人次,占全社會人員流動量的一半還多。春運不再是一道每年都要奮力跨過去的難關。
科技變革改變著春運。從綠皮火車到和諧號、復興號,從窗口通宵排隊到手機網絡購票,從紙票打孔、磁介質車票到刷身份證無票進站,從泡面、咸菜到高鐵外賣……每一個微小變化,都讓回家的腳步更加輕快。
城市化進程也改變著春運。在都市扎下根的新市民,將家人接到城里過年;城里人選擇在春節期間,舉家到鄉野休閑度假。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游流……一輪輪春運的流動過后,是一個越來越趨于合理的社會格局。
數十年來,春運如同一輛時光列車,承載著中國的成長故事,也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但無論春運如何變化,人們或揣著夢想離開,或裹著鄉愁回來,在旅途的盡頭,家,在靜靜等待。
2025年1月16日,旅客在福州南站使用人臉識別系統驗證進站。從“剪票”到“插票”,再到“無票”時代,安檢進站的效率提高了好幾倍。施辰靜 攝
2013年2月5日,閩北山區公路,返鄉的在榕務工人員在雨霧中騎行。由于火車票難買,“摩托車大軍”成為當時春運的一道特殊風景。肖春道 攝
2025年1月13日,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旅客在冬日暖陽里登機。王毅 攝
1994年春節前,外省農民工躺在福州火車站外等候買票。福建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外來務工人員眾多,每逢春運,火車票一票難求。畢永光 攝
2025年1月15日,乘客躺在福州火車站的按摩椅上候車。施辰靜 攝
2001年2月6日,元宵節前一天,金門料羅港,在閩金門同胞省親團還未出關就受到親人的熱烈歡迎。當天,他們乘“鼓浪嶼”號客輪由廈門直航金門,從此拉開了“兩門”對開的序幕。梁偉 攝
2025年1月17日,一艘廈金航線客輪從廈門五通碼頭駛往金門。春運期間,廈金“小三通”航線每半小時就有一班客輪進出港。王毅 攝
2024年12月19日傍晚,動車組駛過福廈高速鐵路線上的泉州灣跨海大橋。福廈高鐵是我國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鐵。四通八達的高速鐵路網絡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讓回家的路更加便捷舒適。顏華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