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囑托殷殷。
展示福建新形象,要講好“何為福建”的故事;
提升文化影響力,要聚焦“福建何為”的課題。
翻閱政府工作報告,一起來聽八閩新故事,看八閩新作為。
何為福建
翻開政府工作報告,福建“文體事業蓬勃興旺”。
八閩文化跨過大山大海,穿越人山人海,以綿綿之力持續作答“何為福建”的多選題。
文化凝結了時間。2024年,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泉州宋元古城獲批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八閩文化像一條連接著歷史和未來的生生不息的河,河流上,閩人智慧閃爍。河的一端站著南島語族先民,他們在灘上拾貝,在林里狩獵,在窯火旁看著陶瓷成形;時光的燈火再撥亮些,宋元古城里的面孔清晰可見,百姓與纏頭赤腳的阿拉伯人討價還價,大舶高檣運來香料、藥材,載去絲綢、瓷器,刺桐港邊,氣象萬千。
在這些遺存里,看見浩瀚、生動的福建歷史。
撫慰了人心。2024年,閩派文藝再攀高峰,9部作品獲“五個一工程”優秀獎,一批文藝精品獲“飛天獎”“星光獎”等,爆款頻出,口碑與熱度齊飛。
其中,《去有風的地方》《漫長的季節》等現象級作品引發全網熱議。在“有風”小院里,時間著陸在一段平緩的河床,微風徐徐,陽光溫暖,治愈了帶著疲憊和迷茫的主角們,也治愈了屏幕前的觀眾;《漫長的季節》中,頭發花白的王響在玉米地里沖年輕的自己大喊:“往前走,別回頭!”,喊出了小人物執著和響亮的人生,也喊出了觀眾們的滾燙熱淚。此外,高甲戲《圍頭新娘》講述泉州圍頭從“炮戰第一村”發展成“兩岸通婚第一村”的感人故事,網絡劇《開端》講述普通人在不普通的事件中如何成為英雄,在探索人性中完成了觀眾與主創的文化共振。
在這些“福建出品”里,看見溫暖、通達的福建力量。
熨平了山海。春節臨近,安溪、尤溪、明溪、松溪等省內4個以“溪”為名的縣城聯手走向臺前,以“四溪爭流迎新春”為主題的文化活動,精心展示地域特色文化。
從“滿天星”到“連成片”。前有漳浦、霞浦、浦城“牽手”成立“三浦并臻”文化聯盟,緊接著永泰、長泰、泰寧三地共同打響“三泰書香”全民閱讀聯盟品牌。近年來,福建積極打破地域壁壘,促進資源共享,把省內分散的文化資源連成線、形成片、構成網,不斷推動閩派地域特色文化融合互促、出圈出彩。
在這些“牽手”里,看見更多開放、包容的福建可能。
福建何為
文化之水長流,淌過過去,滋潤當下,奔向未來。
在回答“福建何為”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只抓手——要“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讓文化熱度在基層、修養在人心”。
1月12日,與省兩會會場一湖之隔的福建博物院前,觀眾和演員共赴一場如夢似幻的文化盛宴。在這場名為《宋韻千年·詩詞福建》的演出中,少女上官語盈邀約辛棄疾、柳永、張元干等多位宋朝詞人款款步入觀眾席,與現場觀眾互動飛花令、品永泰青紅、喝福鼎白茶,現場響起陣陣歡笑與喝彩聲,成為“文化熱度在基層”的具象演繹。
文化如何一直熱下去?
要拓展更多實體空間,讓百姓不僅當“劇中人”,更要成為“劇作者”。目前,我省已實現省、市、縣(區)、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全省建成公共圖書館97家、各類博物館147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111家,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萬多家,“百姓大舞臺”約500個、鄉村戲曲小戲臺約5300個。
要推進數字賦能,讓優質文化走上“云端”,落到“指尖”。目前,省圖書館已搭建起覆蓋全省90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的福建省公共圖書館虛擬專網。省藝術館數字文化館平臺二期已正式投入使用,滿足群眾足不出戶觀展需求。同時,平臺還搭建集非遺項目名錄、非遺地圖、非遺展館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小程序——“福建非遺”,為百姓提供了學習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
文化不僅是宏大敘事,最終都要落到具體而微的百姓生活中。在由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的進程中,群眾能盡享文化繁榮結出的碩果,就會在內心深處轉化為堅定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從而主動講述新福建發展和變遷的故事,在這片文化熱土上書寫出新奇跡!
如何“+百業”
此外,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文旅是當之無愧的另一抓手。
主人家要如何端出“蘭陵美酒郁金香”,讓游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壯大文化旅游業,做足‘旅游+百業’文章”。
如何“+百業”?
要有新科技。
“觀眾席像一臺時光飛船,穿梭在時空隧道中”,2024年國慶期間,在福州馬尾,《最憶船政》實景演藝項目場場爆滿。
不但能游覽,也能沉浸式參與。文化與科技碰撞的火花,正培育新業態、形成新集聚、孵化新IP。當前,福建的數字文旅新業態頻頻出現“科技與狠活”,全方位喚起游客的所有感官。
利用船政老建筑機修車間打造的《最憶船政》,結合先進的舞臺科技與數字技術,將百年船政歷史濃縮進約70分鐘的演藝中,讓觀眾置身于不斷折疊變化的劇場,沉浸式感受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船政歷史;在中國水下考古·平潭展示體驗館,觀眾戴上VR眼鏡,就仿佛置身于波濤洶涌的大海之中,可以直觀了解水下考古隊員如何在復雜的海洋環境中尋找遺跡、提取文物……一個個潮流打卡地的產生背后,是文旅融合后產生的跨界效應。
要有新載體。
以前旅游的載體是自然和人文的景區、景點,現在則是“萬物皆可游,處處是場景”。演唱會、體育賽事等成為重要的旅游要素和載體。
如2024廈門馬拉松賽,吸引40余個國家近14萬名跑友報名參賽。賽事經濟“點燃”消費活力,2024年前三季度,廈門市賽事綜合經濟效益估算超26億元。
“追一場演唱會,打卡一座城”也成為省內各地文旅發展的“流量密碼”之一。在福州,可容納6萬人的體育場,剛剛送走林俊杰、周杰倫、鄧紫棋、張杰,又迎來杜德偉、張惠妹、許嵩、張韶涵、鳳凰傳奇排隊開唱。一年內,僅在海峽奧體中心開唱的大型個人和拼盤演唱會至少有18場,全國各地粉絲紛至沓來,演唱會核心區域酒店一房難求,餐飲道具消費火爆,演唱會經濟成我省文旅新的“推進器”。
何為福建,你我一起作答。
福建何為,八閩共同努力!
掃一掃看屏山君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