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走在閩北的鄉間小道上,文明標語處處有、文明行為時時見、村容村貌整潔美觀、村規民約口口相傳……處處勁吹著美麗鄉村的文明新風,綻放著絢爛的文明之花。
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舉措,對持續深化農村改革、促進現代鄉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南平市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把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有針對性地加強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大力破除陳規陋習,引領建設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移風易俗 激發鄉村治理新效能
“過去,我們辦紅白喜事,都是一大筆開銷。現在按照村里的紅白理事會章程來辦,大伙兒辦大事不攀比,減輕了自身的生活負擔。”延平區西芹鎮坑布村村民康華文說,這幾年來,紅事新辦、白事簡辦、小事不辦的新風尚在村中已蔚然成風。
整治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這是南平市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的縮影。
近年來,南平市先后印發《南平市鄉風文明建設工作方案》《關于進一步規范村規民約修訂工作的通知》,修訂《南平市文明村鎮測評體系》,建立“南平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市委文明辦牽頭,召集市委組織部、宣傳部等29個單位部門,將鄉風文明和諧作為村黨組織達標創星的重要內容,協調、指導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通過統一規范村規民約,全市1635個村委會完成村規民約修訂,1037個村委會建立了村規民約‘紅黑榜’公示制度,1084個村委會組建村規民約‘執約隊’。”南平市委社會工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充分發揮村(居)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修訂村規民約,并將文明新風、移風易俗、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規范引導村民的日常行為。
鄉村振興,文明鄉風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南平市還開展文明實踐積分試點工作,把參與公益活動、踐行移風易俗、開展環境整治等作為積分項目,建立群眾文明檔案,實施文明積分褒獎激勵,設置文明積分“愛心超市”,村民通過文明積分可在超市兌換生活物品,鼓勵了村民參與志愿活動,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文明鄉風。
去年以來,全市圍繞移風易俗,開展“文明新風浸潤行動”“抵制高額彩禮 倡導文明婚俗”活動330余場次,參與群眾近10萬人次;開展“推進移風易俗 拒絕高額彩禮”法治宣傳活動35場次,受眾人數2萬多人;聯動開展“展風采 家故事”好家風展演展播等家風家教主題文明實踐活動140余場,引領2萬余名群眾參與其中。
以文化人 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培育文明鄉風是關乎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大事,更是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南平市著力打造精彩紛呈的群眾性文體活動——
光澤縣寨里鎮舉辦“弘揚婚育新風 促進健康幸福”文藝匯演,其中《移風易俗樹新風》以農村男女老少喜聞樂見的群口快板形式宣傳移風易俗政策、倡導農村新風俗新風尚;
武夷山市五夫鎮興賢村積極開發利用朱子文化資源,舉辦朱子國學課、朱子婚禮、朱子敬師禮、朱子成年禮活動,利用老舊民房打造以隱修文化為主題的“云隱民宿”和朱子家宴為主題的“文公食堂”,傳承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政和縣創新“鄉村春晚”模式,節目貼近村民的生產生活實際,對農村群眾革除陋習、陶冶情操、振奮精神,自覺主動參與村莊管理,提升農村自治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
全市118個鄉鎮、1636個村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根據實際打造“銀發宣講團”“講習班”“微宣講”“科特派助農志愿服務隊”“吃茶說理”等品牌隊伍和項目,通過“文藝+宣講”“文藝+展演”“非遺+宣講”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開展“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的聲音進萬家”“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紅色講壇”等主題宣講活動,以及理論宣講、“我們的節日”、移風易俗、新型農民技能培訓、農民豐收節、倡導綠色生活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6萬余場次,每年常態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上百場次。
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系列活動、節日民俗活動、文化娛樂活動和經典誦讀活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著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建立留守兒童、老人等特殊群體幫扶庫,常態組織上門服務,利用鄉村少年宮開展非遺文化技藝傳承、紅色文化故事匯等課程,豐富鄉村孩子生活。
同時,南平將松溪“吃茶話事”、武夷山“擺茶說理”等作為延伸基層治理觸角的機制載體在全市推行,以閩北傳統文化習俗“吃茶”“擺茶”破局,用好以理論宣講團、黨校教師、職能部門業務骨干、青年骨干為支撐的專家隊伍,傳播黨的理論和政策,引領帶動群眾自發參與其中,進一步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構建具有南平特色的和美鄉村。
示范引領 樹立鄉風文明新榜樣
引領鄉村新風尚、共建文明家園。市文明辦與農業農村局聯合制作環帶“六美”鄉村建設標準口袋書,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等內容納入鄉風美要求,分發到“環帶”251公里范圍之內的203個村,深化移風易俗,倡樹文明鄉風。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品牌案例,挖掘建陽溪源村、書坊鄉,浦城黨溪村等13個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培育30個“鄉風美”示范樣板。
在武夷山市五夫鎮、延平區巨口鄉、邵武市龍斗村等召開現場推進會,推廣五夫鎮大力發展農業產業、打造朱子故里文化產業、建設法治新農村、推進移風易俗,以及巨口鄉古厝保護、發展旅游經濟、家訓帶鄉風,龍斗村踐行新思想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等先進典型經驗。
近年來,南平市積極開展文明事跡選樹活動,把與老百姓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的群體作為選樹對象,積極發揮好黨員、鄉賢、榜樣等群眾身邊典型的作用,強化道德培育。
每年持續開展“星級文明戶”“庭院星”“好鄰居”“好婆媳”“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并將好家風好家訓、道德先模事跡、鄉賢事跡等改編成故事集、文藝節目、戲曲、朗誦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村晚、文化下鄉、文藝晚會、道德講堂、新媒體、動漫等形式強化宣傳。
通過挖掘朱熹、李侗、游酢等有關詩詞格言、家風家訓,整理革命歷史人物勤儉廉政的典故,建設家風家訓走廊和鄉賢館,宣傳群眾身邊的致富帶頭人、新鄉賢反哺公益、修橋鋪路等事跡,用身邊的榜樣帶出好鄉風、好家風、好民風。在村里開設“國學講堂”,開展了“推鄉賢、學鄉賢”活動,推選威望高、能帶頭、品德好的鄉賢為學習榜樣,以鄉賢精神激勵村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
同時,制作“向文明榜樣學習”“文明村鎮巡禮”等系列宣傳片17期,將全國、省級文明村鎮在文明戶創建、文明實踐、環境整治等好的經驗做法拍攝成系列宣傳片,在電視臺、微信公眾號、新媒體等廣泛宣傳,推廣先進經驗做法。
目前,南平市已有全國文明村鎮16個,省級文明村鎮83個,市級及以上文明鄉鎮91個,占比83.5%;市級及以上文明村507個,占比30.99%,縣級及以上文明村1069個,占比65.38%。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斜溪社區村為福建省唯一入選21個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11個村被列入省級“文明鄉風聯系點”。
文明植阡陌,新風沐鄉野。如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吹遍閩北,一幅鄉景美、鄉風淳、民風正的文明鄉村新畫卷,正在南平徐徐展開。(閩北日報記者 陳穎 通訊員 黃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