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在寧德市柘榮縣東源鄉東源村有一座“東源橋”,古時為三沙港碼頭陸路途經柘榮通往浙江泰順和麗水地區的干道橋梁,也是柘榮通往“福寧府”的驛道橋梁。現如今除了是群眾出行往來的重要通道,還是東源鄉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東源橋
東源橋,又名水滸橋,是一座單孔木拱廊橋,全長43.2米,距水面高8.5米,拱跨15.25米。東源橋始建于元朝,其間多次翻修,至今已有689年的歷史。2006年5月25日,東源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東北廊橋”之一。
為了保護東源橋,各級各有關部門累計投入資金600余萬元,完成了東源橋的主體工程修繕、安防、消防工程以及周邊環境的整治,配備了管理房、值班人員、旅游公廁等。
“之前東源橋旁邊是破舊廠房,周邊環境十分臟亂,整治后環境變好了,建設的水滸廣場也成了鄉村文明實踐大舞臺,鄉里每年都會在這里舉辦文化惠民演出活動,村民平時也會來這里休閑娛樂。”東源鄉福源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吳秀金表示。
文化惠民演出
由于東源橋是木質結構,防火成了保護東源橋的關鍵,特別是東源橋附屬文物——泗洲文佛塔,每當農歷初一、十五及重要節點,村民都會到此點香拜佛,成為民間祈福的一個重要場所。
“每到這種關鍵時刻,我們‘國保’守護隊就會提高警惕,全天候盯守,看緊香燭,做到人走煙火滅,確保不留下消防隱患。”東源橋專管員陸偉說。
東源鄉還建立了微型消防站,成立志愿消防隊,完善相關制度,定期開展消防演練,對消防設施定期開展維護保養,不斷加大人防技防物防保護力度。
橋頭店鋪老板魏招榜便是護衛隊成員之一,無論白天黑夜,他都會到橋上巡查,發現煙蒂或垃圾隨手撿起,發現有人抽煙會立馬制止,保護東源橋已成為刻在魏招榜骨子的習慣。“希望能為守護東源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影響更多人。”魏招榜說。
古書堂開設國學班
文物活化也是保護文物的一種方式方法。東源鄉將東源橋設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定期組織小板凳宣講隊開展新思想、文物保護、民法典等知識的宣傳宣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保護文物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守護東源橋是東源鄉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東源鄉文物古跡繁多,除了東源橋,還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源古建筑群。
古書堂是古建筑群的其中一座,原建于元代,毀于明代倭患,清康熙年間村里先祖傾其所有重建,初名“琢玉樓”,后改名“心遠堂”,鄉間又稱龍山書院,是東源村民世代讀書教化的場所,曾培育過明代“百里名臣”吳國賓和霞鼎泰蘇維埃政府主席吳成。
自2016年3月起,縣鄉村各級先后啟動了古書堂修繕和活化利用項目,完成了主體修繕,并進行了線路改造,添置了消防設施、監控設施等,還配備了專管員,負責日常安全巡查。
開展剪紙公益培訓活動
為了進一步活化利用,古書堂還開設了國學班,成了柘榮縣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同時,設置了黨代表活動室、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定期舉辦新思想的學習宣講及剪紙等非遺技藝等公益培訓活動。
緊挨古書堂的古戲樓,建于清乾隆年間,舊時為鄉民聽戲娛樂、道德教化之場所。為了進一步加強文物活化利用,該鄉在這里也設置了百姓大戲臺。
“每年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等,鄉村兩級均會在這里組織舉辦越劇、閩劇或提線木偶戲演出,這些非遺活動非常受村民群眾的青睞。”東源鄉東源村黨支部書記魏忠興說。
舉辦戲劇演出
接下來,東源鄉將切實增強責任使命,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挖掘鄉域文化內涵,深化文旅融合,積極推動優秀歷史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閩東日報記者 劉源 通訊員 鄭德冬 吳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