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文明1月9日訊 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漢時期的瓦當紋飾多樣,圖案或文字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對于研究當時的地名、宮殿、官署、倉廩、陵墓、祠廟及苑囿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歷來備受學術界重視。
一磚一瓦,見證了歷史的興衰;一紙一墨,記錄了文明的傳承。在武夷山興田鎮境內有一座城村漢城遺址,又稱古粵城、閩王城。武夷山市興田中心小學發揮就近優勢,帶領學生走進閩越王城,弘揚閩越文化,開設“瓦當拓印”特色社團,通過實踐學習,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敬意。
識瓦當,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瓦當作為古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為了讓孩子們更真切感受瓦當文化的魅力,我們將課程設置為瓦當知識課堂、瓦當創造以及瓦當拓印體驗三個部分。”武夷山市興田中心小學校長陳建輝介紹道。
老師帶來學生到閩越王城參觀學習 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每屆“瓦當拓印”興趣班都有一堂“實地體驗課”,由老師帶領興趣班學生前往閩越王博物館實地學習,通過造型、紋飾、用途、種類等方面深入淺出地了解秦漢瓦當知識,以激發學生對瓦當拓印的興趣,感受傳統文明的魅力。
制瓦當,體驗勞動創造的快樂
走進瓦當課堂,一排排由學生燒制的瓦當風格迥異、匠心獨具。為了讓孩子們一點點“觸摸”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引導孩子發現美、觀察美、感受美、創造美,瓦當拓印課程設置了瓦當DIY課程。
學生燒制的瓦當作品 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從“識瓦當”到“制瓦當”,文化傳承由手入心。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理解與想象捏制出各種各樣的瓦當作品,再通過烤制成型,制出獨特的拓印模板。這是勞動的過程、創造的過程,更是快樂的體驗。
拓瓦當,留住文化傳承的印記
“拓印技藝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也稱‘傳拓’‘捶拓’,拓印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大家一定不能急躁、馬虎。”瓦當拓印課上,指導老師一邊示范一邊講解。
老師手把手教孩子們拓印瓦當 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孩子們按照老師的示范,將宣紙輕輕覆蓋在瓦當上,用軟毛刷輕輕敲打,讓宣紙與瓦當緊密貼合。然后用拓包蘸取適量的墨汁,均勻地涂抹在宣紙上,讓墨汁滲透到紙的纖維中。每一次的敲打、每一次的涂抹,都仿佛在與歷史對話,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
拓印一方瓦當,解讀一段歷史。一張張拓印紙上,變化的是文化符號,不變的是我們對歷史的敬畏和尊重。興田中心小學非遺瓦當拓印特色班通過這樣一個系統化的教育過程,不僅讓年輕一代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對國家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中共南平市委文明辦 夏明敏 黃微 吳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