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貼到蘇州博物館的“胖寶劍”,再到甘肅省博物館的“甘肅(不)土特產”系列,或精美,或諧趣,或丑萌……2024年,花樣百出、不斷“出圈”的文創,為“文博熱”再添一把柴。(2024年12月28日 中國文明網)
在2024年的文化浪潮中,“文博熱”猶如一股澎湃的暖流,不斷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蔓延開來。而文創產品的創新,恰似一把“旺柴”,為這股熱潮添薪加火,讓其燃燒得更為旺盛。
創新為“文博熱”再添一把“旺柴”。以國博乘勢而上開發的10余款鳳冠系列產品為例,從筆記本到化妝鏡,從徽章到毛絨玩具,從鑰匙扣到馬面裙、咖啡等,如同一個龐大的文化家族,同系列文創銷售總額突破1000萬元。這不僅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文化影響力的擴散。
在眾多博物館中,文創商店已經成為了“博物館最后一個展廳”。如今,門票免費但在文創商店花費大幾百元已經成為近乎常態,就像一種新的文化消費默契。網友笑稱“沒人能空著手走出一家博物館”,此言充分說明文創產品強大的吸引力。蘇州博物館的吳王夫差“胖寶劍”毛絨玩具,就像一個可愛的文化使者,俘獲了眾多年輕人的心;甘肅省博物館的“過家家”式購買“麻辣燙”毛絨文創,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直接“火出圈”。
文創產品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一種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博物館文創的“出圈”反映了“國潮”的興起和熱絡,這骨子里體現的是一種文化自覺和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瑰寶,以一種自豪的態度將它們展示給世界。文創產品成為了我們表達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窗口,通過這些產品,我們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一方面,它提供了情緒消費的價值,那些爆款的冰箱貼作為伴手禮或紀念品送親朋,就像是傳遞情感的文化使者,帶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另一方面,是文化與創意融合帶來的獨特文化吸引力。如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黃芪玩偶掛件,表情可愛的同時,“喜‘芪’洋洋”的諧音將傳統文化與地域特色融為一體,賦予文創產品更多傳播效能。這就像是給文創產品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讓它們能夠在文化傳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然而,在追求創新與市場接受度的同時,也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確保文創產品不失其文化底蘊。講好博物館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應是博物館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故事的講述者是文物專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編劇、作家、設計師等多種角色的融合,這對文創從業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創產品不應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應該是一個文化的載體。只有讓觀眾通過文創產品關注到文化本身,才能實現觀眾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交融。
因此,創新是文創產品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博熱”持續升溫的關鍵因素。文創產品的創新就像一把“旺柴”,在“文博熱”的火焰中不斷添加燃料。期待更多富有創意的文創產品出現,繼續為“文博熱”添磚加瓦,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創新的浪潮中不斷傳承、發展、繁榮,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彩。(晉安區委文明辦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