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2024年7月14日,廈門市慈善總會“快樂壹家人”慈善基金增資儀式暨2024年首場助學活動現場。(資料圖/記者 盧劍豪 攝)
一生節儉的88歲廈門孤寡老人捐出200萬元積蓄,希望幫助更多成績優秀的困難學生實現夢想;來廈游客不小心將價值6萬元的名牌包遺落在共享單車的車筐內,幸運的是,這個包在她報警后3個小時“完璧歸趙”……
一座城市,當樂善好施、見義勇為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理念,當誠實守信、凡人善舉成為人們的行為自覺,真善美便在市民的心頭深深扎根并遍地開花。廈門,就是這樣一座城市。
2019年12月26日,廈門市委市政府提出用道德之美、向善之魂標刻城市文明新高度,吹響了建設“愛心廈門”的號角。
五年來,廈門市充分發揮“愛心廈門”建設在奉獻愛心、關愛他人、服務社會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持續推動“愛心廈門”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深度融合,打造愛心工作特色品牌,用實際行動書寫大愛無疆,為爭創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廈門市開展紅十字救護員持證培訓。(資料圖/市委文明辦 提供)
用機制引領愛 凝聚社會正能量
愛心,是世界上最為溫暖的情愫、最為高尚的品德、最為雋永的力量。
廈門不斷完善愛心結對、倡導愛心捐獻、優化愛心志愿服務、營造愛心文化四項機制,用機制引領愛,筑牢精神高地,激發向善基因,推動“愛心廈門”建設行穩致遠。
位于翔安區鳳路村的一個家庭,是廈門國貿商寫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支部委員會定點幫扶的對象。家中的葉老伯罹患精神疾病,需長期住院接受治療,妻子從事農活,兒子目前在廈門理工學院求學,家庭經濟狀況較為困難。自2020年起,國貿商寫黨支部定期到葉家進行實地探訪與慰問,并提供資金物資援助。有一次,葉老伯在家中舊疾復發,引發了小范圍火災,造成家里部分家具被毀。國貿商寫黨支部聞訊后立即前往慰問,黨員們自發將家中閑置的床及床頭柜等生活家居用品運送至葉老伯家中,同時安排專業工程人員對老化電路換新,消除安全隱患。國貿商寫黨支部始終注重長效幫扶,密切關注葉老伯一家的生活動態,定期組織上門慰問,不僅在物質上給予支持,更在精神上提供慰藉,同時還為葉老伯的孩子在學業和未來規劃上提出一些建議,讓受幫扶家庭深切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廈門市不斷完善“愛心結對”機制,五年來,全市8400多名黨員干部、4100多個基層黨支部,帶頭為孤困兒童、孤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提供“一對一”幫扶之愛,累計幫扶18000多名困難人員,慰問金額超4500萬元。通過暖心關懷、積極救助、紓困解難,幫助困難家庭解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困難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就在身邊、干部就是親人。
弱有所扶、弱有眾扶,傳遞的是愛心,彰顯的是為民初心;兜牢的是底線,凝聚的是全社會強大的精神力量。
今年7月14日,廈門市慈善總會舉辦2024年首場助學活動,“快樂壹家人”慈善基金再次向市慈善總會捐贈100萬元,使基金總額達到400萬元,長期定向資助132名困難學生從小學至碩士研究生的生活費及學費,用拳拳愛心點亮求學路。受資助的困難學生中,有小學生、中學生,也有大學生及碩士研究生。按照不同求學階段,設定了小學每年3000元、中學每年3900元、大學每年5400元、研究生每年8000元的資助標準,實行“點對點”的定向長期結對幫扶。“快樂壹家人”慈善基金創始人兼執行人鄭展偉告訴記者,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會和孩子們定期見面,建立聯系。幫扶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有生活和精神上的。“只要孩子們有需要,我們會一直資助到他們完成學業、走上社會。”
微光點亮火炬,平凡鑄就偉大。五年來,廈門市通過倡導“愛心捐獻”機制,褒揚愛心善舉,積極動員各級慈善組織與愛心人士做公益獻愛心,共募集善款5.1億元,幫扶困難群眾4萬人次。
一個好人帶動一群好人,一群好人帶來滿城新風。慈善公益募捐活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捐贈,更是心靈的洗禮。這些善款為需要幫助的人們帶去溫暖和希望,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支持。
優化愛心志愿服務機制,開展助老扶幼、助醫助殘、生態環保、文明旅游……愛的身影活躍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志愿者們因“志”而行,因“愿”而動,滿懷熱情傳遞愛與溫暖。
營造愛心文化機制,愛心屋、愛心驛站、愛心超市……相繼建成的愛心元素,裝點了城市,也溫暖了每個人,賦予廈門最溫馨的文明色調。
“交通一家親”愛心驛站為養路工人帶來便利,工作之余可在這里泡茶、讀報、聊天。(資料圖/記者 林銘鴻攝)
“星空咖啡”店的店員均為孤獨癥青年。(資料圖/記者 林銘鴻攝)
用行動踐行愛 彰顯城市“暖”實力
一座城市有溫情,才會讓人有歸屬感。一座城市有溫度,才會讓人始終留戀。
五年來,廈門持續深化落實愛心助殘、愛心敬老、愛心濟困、愛心扶幼、關愛特殊崗位工人等“五大行動”,把資源和力量投向最急需的人群、最迫切的領域,讓每一位最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拿鐵、美式、焦糖瑪奇朵,請問您需要什么?”在集美區尚萌基地“星空咖啡”店,店員均為20多歲的孤獨癥青年。經過學習訓練,他們以流水線的分工形式制作美式、拿鐵、冷萃等咖啡,醇厚的咖啡香彌漫整個咖啡店。
殘疾人的生存狀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廈門市殘聯聯合愛心企業打造廈門特色殘疾人就業品牌,通過以市場化運營為主、社會化幫扶為輔的創新模式,在家庭支持下,幫助孤獨癥青年實現融合就業。隨著“愛心助殘”行動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勇敢走出家門,在各種舞臺上綻放自我,追逐夢想。
環衛工人、養路工人、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等戶外特殊崗位勞動者,迎酷暑、冒嚴寒,風里來雨里去,工作環境較為艱苦,如何為他們創造更加溫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體現了一座城市的人文溫度和文明程度。
在廈門園林植物園東門南側,有一排小木屋,這里是“交通一家親”愛心驛站。小木屋內燒水壺、微波爐、休息桌椅、茶具、應急藥品箱、手機充電器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為養路工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他們工作之余還可以在這里泡茶、讀報、聊天。這里還設有宿舍、廚房、衛生間,解決養路工人“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等實際問題。
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文曾站工作人員張茂川告訴記者,公路中心幾個月前對愛心驛站進行了改善提升,將門前的道路拓寬硬化,對破損的燈具進行修繕更新,為應急值守的養路工人改善居住環境。最近,廈門公路部門還開展了冬至為養路工人送湯圓活動,讓在廈工作的養路工人感受閩南過冬至的氛圍,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擁有更多獲得感。
2019年底,為響應市委市政府開展“愛心廈門”建設的號召,市交通運輸局充分挖掘交通系統內場所資源,將部分公路班站等一線場所改造為“交通一家親”愛心驛站。近年來,通過不斷修繕提升愛心驛站,拓展驛站服務功能,文曾公路班站建成黨建教育點,在便民服務的同時進一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愛心驛站,積極開展“春節送溫暖”“粽香情濃,溫暖端午”“白鶴有愛·駕駛員義診”等活動,為一線特殊崗位工人送去溫暖與關懷。
特殊崗位勞動者用樸實的行動和辛勤的汗水,保障社會正常運轉,為市民帶來更加便捷舒適的生活。廈門用實際行動關愛特殊崗位勞動者,尊重每一份職業,理解每一份辛苦,共同做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
愛心敬老,努力讓老年人過上有品質、有尊嚴的晚年生活;愛心濟困,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送去力量, 讓他們勇敢面對困難;愛心扶幼,相關部門、組織化身“護花使者”,定期關心困難家庭兒童、殘疾或患重大疾病兒童,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力護航……
一次次關愛行動,是廈門這座城市對市民群眾的呵護與回饋,也融匯了廣大市民群眾對這座城市的高度認同與無限熱愛。
法律顧問入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提供公益法律咨詢服務。(資料圖/廈門市委文明辦 提供)
用合力深化愛 帶給群眾獲得感
用心聽民需、傾力問民計。近年來,“愛心廈門”之愛逐漸向法律援助、人道救助、社會保障領域、家庭關愛、宗教界“五大新領域”延伸拓展,帶來更多市民群眾所盼所需的實在事、暖心事,推動“愛心廈門”建設走深走實。
全市共有207名公益法律顧問入駐全市54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線上線下開展普法講座等共計945場次,提供公益法律咨詢服務8100余人次。
持續打造紅十字“救在身邊”品牌,常態化開展為民辦實事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2019年至今,培訓紅十字救護員近11萬人次,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1230余臺。
多部門協同,建立重特大罕見病“1+N”醫療保障社會救助新模式,共救助5名罕見病患者,救助金額700萬元,用心用情為罕見病患者家庭撐起健康守護傘。
探索構建具有廈門特色的家庭成長研學課程體系,關愛困境婦女兒童,繼續做好家庭工作公益項目創投活動,為困境家庭提供幫助支持。
引導宗教界持續深化“慈善年夜飯”“慈善午宴”、慈善義診施藥等一批有特色、有實效、有影響的慈善公益活動,不斷豐富“愛心廈門”慈善公益活動載體。
一次次察民情、解民意的惠民服務,一次次有溫度、有深度的活動實踐,讓愛的種子根植鷺島,讓“涓涓細流”匯成源源不斷的“愛心長河”。
一座文明之城,一群心有大愛的人,每個人的善念與愛心,是城市溫暖的根源。“愛心廈門”建設作為文明創建的重要內容,積極搭建參與平臺,合力匯聚多元愛心力量,用仁愛之心、道德之美、向善之魂標刻城市文明新高度。
如今,行走在廈門,這樣的景象隨處可見:斑馬線前,車主招手禮讓,行人揮手點頭致意;街頭巷尾,參與“凈走”潔凈家園的市民彎腰拾起垃圾;外地游客在廈門需要幫助時,總有“紅馬甲”主動迎上來;社區里弄,奉行“遠親不如近鄰”的居民們凡事有商有量、互幫互助……
危急關頭的挺身、平凡崗位的堅守、特殊時刻的共情……廈門溫度,正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涌動。每一個溫暖的瞬間,都是一道文明的風景;每一個平凡的廈門人,都是一股向上的力量。(廈門文明網 廈門日報記者 黃懷)